春荠?
不像自己写的吧。
【在被流放后,高力士来到了巫州,他看到很多人不吃荠菜,于是写了这首诗,“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我们当宝的东西别人可能弃之敝履,“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荠菜生长的地方不同,但气味总是不变的。】
【这首诗很简单,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它不太可能是高适写的其中一个原因,高适的作诗水平我们还是不能低估的,而这首诗虽然简单,但是却表达了高力士对唐玄宗的忠心,不管他人在长安还是在巫州,他对唐玄宗的忠心总是不变的。】
诗虽简单,这情确实 重。
李隆基没对高力士有什么表示,但心中已然十分感动了,日后自然不会薄待。
不过他这诗句,确实,比李白的诗句差了不少。
如此一想,便觉得更该让李白做教导之事了。
【高力士虽然不是什么大好人,但是其忠心却是没话说的,根据《旧唐书》记载,遇大赦,高力士回长安途中听说李隆基已死,当即就吐血而亡了。】
李隆基一直在想高力士的事情,蓦地起身走到记载幕中女子之言的官员身边将已经写好的纸张拿了起来。
这张后是谁?
李辅国,张后……
当是李亨称帝后的皇后。
这还好办,太子府的人被他全数幽禁起来了,当是起不了乱子。
“圣人,可有何不妥?”高力士已经许久未见圣人失态了,遂忙问道。
李隆基摆手,心却放下去不少,面色也缓和了许多。
【李清照的这首诗虽然主要写的是奸人误国的危害,但重点还是跟其一一样,是在劝宋朝当局要以史为鉴。事实证明,李清照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然而当时的宋朝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国家出现的问题,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有这些想法,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佶眉心一突。
所以幕中女子的意思是,后面发现什么靖康之难其实是奸臣误国?
是谁呢?
然而,女子并没有给他答案。
【所以即便有人不喜欢李清照,但我们依然可以用一句“巾帼不让须眉”来形容李清照。】
第101章
李清照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巾帼不让须眉。
幕中女子一再地用这样的话来形容李清照让赵明诚又是自豪,同时又有点羞愧。
自己的夫人如此能干,他当然要感到自豪。
可是没有一个男人能够容许自己的女人能干超过自己,那样只会让他觉得自己没用。
然而事实是,李清照的文才确实是比他好的,这事情他没回避。
赵明诚拿起酒杯咕噜饮下,方才还一直赔笑着为他倒酒的李清照这时却好半晌都没注意到他空了的杯子,蹙了蹙眉后,赵明诚还是自己端起酒壶为自己斟了一杯。
【我们不能忘了,这时候的李清照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所以在这个时候,她的作品还多是一些充满了小女儿心情的作品。】
【像她的惜春之作《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伤春之作《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还有描写少女春心萌动的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这些都是那时候的作品。尤其是《点绛唇·蹴罢秋千》写女子初次萌动的爱情,写得极为生动真实。】
听到这里,李清照不由自主地抬眼看了赵明诚一眼。
然而,赵明诚冷冷的表情却让她的笑容一滞。
她倒是忘了,两人之间还在闹着不愉快呢。
收了笑容,李清照也不再搭理他,只认真地盯着巨幕看,而后强行让自己把注意力放到了幕中女子的话中。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秋千停下,脏了的手也懒得擦拭,“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薄汗沾湿衣裳,就像那花蕾之上的露珠一般。】
【这几句所描述的是一个场景,李清照将秋千停下后女子的神态动作给描述了出来,虽然她没有写女子荡秋千时的场景,但我们依旧能够凭着汗湿衣裳的描述猜测出,女子定是玩得开心的。】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从李清照一出现,李世民就很欣赏对方了。
他一直以来都喜欢比较优美的词句,此女的词虽然气势不足,但胜在清新,再者女子又有脑子,那嘲讽大唐的诗句说得不好听却也在理,不过他还是更喜欢她的这些所谓的闺怨之作,甚至想把李清照的作品拿来细细品评。
然而,这些李世民就不想跟他人说了。
省得又有人在他耳朵边上念叨。
【然而,原本美好的场景中突然闯进来一个“不速之客”,“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自己所在的院子突然来了外男,不管对方是何人都让女子羞得不敢相见,于是只能快速逃跑,竟是来不及穿鞋,连金钗也在慌忙间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