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方才把自己和赵明诚之间的小矛盾给放到了一边。
她在写这首词的时候都没有想那么多,被女子一分析她才发现自己的词还能这样解释。
有时候,自己不一定能最好地解释自己的作品,李清照也明白。
然而还没等她想得清楚,却突然听到了这样的话。
她诧异地看向赵明诚。
小妾是吗?
男人三妻四妾都是正常的,是吗?
赵明诚也是一顿,他暂时还没有要纳妾之意,贸贸然被幕中女子说出来,他竟有一种对不起李清照的感觉。
本来他的有理反倒变得无理了。
“我……”赵明诚想解释,却无从说起。
他也不知自己哪里错了,可见李清照失望的眼神又忍不住心慌。
【既然说了这首如梦令,那我们就干脆一起看看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是作于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当时的李清照才十七岁,此词一出,名动京城,这首的知名度,比前一首又要大得多。】
【根据明代《尧山堂外纪》记载,面对这首词,“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真有那般好?”
正值夜间,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在家中, 身边不是自家夫人就是小厮丫鬟。
夫人、小厮们以他们为尊,他们自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但他们也都看出来李清照有点才华。
才十多岁的小姑娘,能写出这样的词已经很不错了。
可也正因为只是十多岁的小姑娘,才让他们这些大老爷们儿没有面子。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昨晚的雨下得不大,但风却吹得急,睡了一夜,还是没能醒酒。说明昨晚喝得有点多了。】
东晋。
又是酒,看来此女是真爱酒啊。
陶渊明想了半天,得出了一个结论,爱酒跟是不是文人无关,跟是不是男子也无关。
酒就是能让所有人快乐的东西。
想到这里,他没忍住回屋抱了坛酒出来助兴。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问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海棠开得如何了,侍女说还是昨天的样子。】
【李清照显然不信,你不知道吗?狂风过后,这时节啊,该是花儿凋零,绿叶繁茂之时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好个绿肥红瘦!”
曹操这次听了曹丕的意思,先收拢民心再说打仗的事。
他也告诉了曹丕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若他死了,邺城的处境会比此时此刻还要难,若是在死之前能解决益州,那邺城就轻松多了。
曹丕也胸有成竹地答应了。
然而就在两天前,益州刘备称帝的消息传了过来。
是他被自己命不久矣的消息激得有点着急了,这才是他们进攻的好时机。
出征前还能再看一次巨幕,倒是让军中的紧张气氛放松了些。
曹操丝毫不嫌弃这李清照是女子,直夸其文才惊人。
【海棠是蔷薇科苹果属的植物,品种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看看这些图片,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明代《群芳谱》把它们统称为“海棠四品”。而大部分的蔷薇科植物都是先花后叶,所以李清照这里才会有这样的句子。】
巨幕中出现四张画,是不同的海棠。
许多人都认识的,他们这个年代的人,没什么娱乐方式,赏花算是常有的。
是故,穷人会种,认识,富人会赏,也是认识的。
【当然了海棠的先花后叶还是有条件的,在气温比较低的情况下就是先花后叶,但是在气温比较高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叶子先长出来的情况,大多数时候还是先花后叶的。】
【李清照这里显然不是在跟我们探讨植物学,她表达的是狂风之后的一种惜花情愫,但这是首词好并不在其思想感情,而是它的遣词造句,写作手法。】
众人都与身旁的人讨论着,能碰上他们熟悉的东西,忍不住地就要多说几句,这时才随着女子的话回过神来。
这大户人家的姑娘就是有好兴致。
大风大雨之后,他们关注的只有田地庄稼,惜花,那都是有钱人的烦恼。
【清代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评价李清照,说她“词无一首不工”,这首词当然也包含其中,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为许多文人称道。】
许多文人不得不承认此句之工。
但无一不工,这评价未免过高,他们才不信呢。
不过虽不喜欢后世之人对李清照这样高的评价,可却又很难不被李清照给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