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三妻四妾可,女子丧夫再嫁就不可,哪里来的这个道理?
李清照突然也没了与赵明诚多说的兴致。
【而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也是一步一步地下降的,尤其是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之下,而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正是宋明理学出现的前夕。每一种思想的出现都是应时而生的,是在很多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在李清照的这个年代对女子的束缚就已经很严重了。】
许多女子都对这话深以为然。
她们总受束缚,凭什么?
女子到底哪里不如男子?为何女子就活该受束缚?
她们也想与男子平等相处,而不是成为他们的附属物。
不能做的她们便练,何以试都不让她们试?
扶月也是这样认为的。
最近这段时间扶月心情十分低落,因为她发现生养自己的爹娘竟然想把她卖给县里的许员外。
她不是他们的女儿吗?扶月怀疑自己。
扶月很想跑,可是她总想自己一个女子要跑到哪儿去呢?
当又一次看到巨幕,她怔住了。
也是,女子怎么了?
女子就要被束缚吗?
她就是出门当乞丐去也不愿意被亲生爹娘卖掉。
【古代有这么一句俗语,“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出自明代画家陈继儒的《安得长者言》,看到名字我们应该能猜到,这句话也不是他说的,而是他的长者跟他说的。】
李清照先时就一直在想是什么人能说出这种话。
如今知道了,可又不认识对方,只知是后世之人。
她微微叹息,为何这后世还越活越回去了呢?
如此想着,她便越发羡慕幕中女子的那个世界,那当是一个十分美好的世界吧。
【那时候,女子的才能一直不怎么为人所要求,而李清照素来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这显然与当时的社会风潮是相悖的,有很多人贬低李清照,说她的作品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是些闺怨之作。而更多的人则是一边欣赏着李清照的诗句又一面强调着“女子无才便是德”,十分矛盾。】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样的女子才在那样一个极度贬低女子的时代获得如此成就?】
李白篇结束了。
第98章
李清照
【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李清照生于济南,她的父亲李格非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早在上次幕中女子说到他和李清照的恩怨时苏轼就一直在想自己会有什么事情与一个小姑娘产生恩怨。
直到后来他才想明白了,这其中或许并不是他和李清照的恩怨。
他们两人之间最大的联系可能就是李格非了。
八年前,章惇为相,李格非因为自己被贬。
李格非既然已经被认定是自己一党的人,就这样的事还不知道有多少。
而李清照孝顺,因为她父亲的事情而埋怨他也是正常的。
【苏门后四学士与苏门四学士一样,都是苏轼的学生或者受过苏轼的教导,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这四位是由苏轼亲自宣传进而大火的文人,而苏门后四学士也是苏轼文学的传人,只是后世知名度没那么大。】
幕中女子所说的这几人都是苏轼的得意门生。
尤其是少游,颇有屈、宋之才。
只可惜他们也如同自己一样,不停地遭受贬谪,生生地蹉跎了这半身,浪费了一生的才华。
少游与子由同贬雷州,想来也能互相扶持着,倒还算好。
【李格非著作甚丰,也有许多的藏书,而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的孙女,这里有点争议,有说是李清照的生母的,有说是她继母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李清照小时候是在这位母亲身边长大的,故而李清照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文学氛围浓厚的环境里。】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记起幼时时光,确有父母谆谆教导,才让李清照有了今日。
若自己只是一个乡野村夫之女,恐识字都难。
古往今来,家学渊源对子女的影响确实很大。
李清照想,等她与官人有了孩子,定也会好生教导,让孩子成长成才。
不过,此处……
李清照记起了先时幕中女子说的话,为何自己的母亲不配拥有名字?
这就是幕中女子所谓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李清照少负诗名,才华横溢,“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评价不可谓不高。】
文人自古相轻。
听到这样的评价,许多文人士大夫便不服气了。
李清照凭着自己父亲的关系得了晁补之等人的赞赏,小有名气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