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269)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有些郁闷,自己小看了东方朔也就罢了,难道他也是因为那些趣话被自己罢官了吗?

幕中女子越是提及此人,他的心中就越发不安。

不过好在这些事情还没有发生,他还有机会去处理,并不难办。

【“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一朝离开了翰林院。就是与那大明宫长久的分开了,“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曾经很好的朋友也不上门了,门前台阶上都长满了秋草。是一种很凄凉的感觉,完全可以想见李白当时是很不想离开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心中仍旧怀有不甘。】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没错,根据幕中女子提到的时间。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距离今年已经过去了十年。

十年都过去了,他居然还对此事耿耿于怀。

李白都有些瞧不上自己了。

还是说,难道十年以后他还有什么想法吗?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姓常的这位赞府的,“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为君前致辞。”这几句其实是一些寒暄话,大概是为了感谢常赞府的招待,而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接下来的话。】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他说,您看看我,我多像春秋时期的孔子呀!“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像孔子那样的大圣人尚且无法得到重用,我这样的小儒者得不到重用,又有什么可悲哀的呢?李白的胆子是真的很大,孔子在古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几乎所有人都推崇他。可李白却说自己“何似鲁仲尼”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狂傲与自信。】

众人又惊了。

李白总是能给他们无尽的惊喜或者是惊吓。

他怎么敢的?

虽然他们都承认李白很厉害,但是如何能与孔圣人相比呢?

真是自大呀!

不过仔细一品,其实李白的重点并非在前面,而是在后面。

他说他与孔子像,像的只是怀才不遇这一点罢了。

察觉到这一点的众人又开始为李白而忧愁起来。

【而他为什么要说这些呢?接下来才是原因。“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原来在五月的时候,唐兵出征南诏,结果频频失利,在贵州、云南一带,以前都是一些蛮荒之地,有很多的毒虫瘴气,所以其实唐军到了那个地方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不适应,也因此唐军的旗帜都被敌军给夺走了,“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

唐,元和年间。

韩愈是被贬过许多地方的,许多条件艰苦的地方他也去过。

西南地区确实潮气重,一开始去的时候会不适应。

但是这一点在行军打仗前就该明白。

他摇了摇头。

这显然不是士兵们的问题。

下命令的人有问题,这仗是怎么也打不赢的。

【那样的战争,无法避免的就是死人,“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直到此时此刻,洱海边上,还有血迹与尸体,“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唐军将领没有诸葛亮七擒孟获那样的谋略,百姓们也只能像那鲁女一般为国担忧。】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突然被夸赞,众人都吃惊地看了诸葛亮一眼。

虽然诸葛亮的才能他们没有人不认同,但是幕中女子此前显然不是站在他们这边的。

不过这七擒孟获又是什么呢?

听起来便特别厉害的样子。

【这里有两个典故,第一个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三国志》里面是没有记载的,当时在一些其他的史书里记载了这一时间,不过真正让他出圈的还是《三国演义》。】

听到《三国演义》,一行人都变了脸。

先时女子就是说到此处时开始贬低他们的,虽然也算不得贬低,只是觉得这书将他们写得太好。

可是听到别人的耳朵里就不一定是这么一回事了。

所以这又是要说什么呢?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为了平定战乱,对南中蛮族发起了进攻,孟获就是其中的将领之一。诸葛亮擒住了他七次,有六次都将他好生地放了回去,直到第七次孟获才彻底被收服,从此加入了蜀汉的队伍。】

【在李白的这个年代,并没有《三国演义》,所以诸葛亮的才能应该是许多文人们都认可的,也并非都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众人有些惊讶。

他们这时才反应过来,原来女子还真是再说诸葛亮的好啊。

不过更令他们惊讶的是诸葛亮南征。

女子所说的平定战乱,平定的是什么战乱?

然而女子却没有接着往下说。

【而第二个典故出自《烈女传》,说是在鲁国有一漆氏女年长未嫁,有天她突然抱着肚子痛哭。邻居就问她为什么哭,难道是想嫁人了吗?漆氏女说才不是呢,她是在为国事而担忧。邻居就嘲笑他。说国家大事,那时君臣所有担心的,你在这儿担心什么?漆氏女又说,若是楚国有了灾难,出国上上下下都会遭殃,像我们这样的人难道能幸免吗?】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