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259)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方才还热血上涌的李白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他竟如此识人不清?

对叛军赞颂尊敬?这是他?不可能!

这若是让圣人听了该作何他想?让天下人听了该作何他想?

然而,人总是会拣着自己最在意的东西去注意,故而李白根本没注意到“此时的”几个字,心中开始不安。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花月醉雕鞍。”而接下来的这一大段又开始描述“勇士”们的敌人匈奴,写了男人又写女人,写他们狠戾,写他们如狼似虎。】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又是匈奴!

这时候还有匈奴吗?

怎么还五单于?

为何说单于天骄?

刘彻已经重用卫青。

他们都知道卫青可能没几年好活了。

但是卫青果然不会让他失望,愿意牺牲自己尽全力伏击匈奴。

卫青可以是那个被流传千古的英雄。

而自己是英雄的君主。

他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后世。

【然而这些匈奴人并非真正的匈奴人,唐朝时期,匈奴这个民族已经与其他民族融合不复存在,这里是李白借古讽今的一个写作手法,来表达大唐将乱的现象。】

刘彻松了一口气。

但唐朝没有也并不代表他们可以松懈。

有他刘彻在的一日,匈奴就别想好过。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匈奴又开始入侵,两边的将士如同两窝蜂一样斗在一处,“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白色的刀刃上沾满了鲜血,大漠上的流沙也被染成了红色,可见战争之激烈,战况之凶残。】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战争是残酷的,他们所有人都知道。

然而现在战争暂时停歇,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这暂时的安宁当中。

但他们始终是处于不同阵营的人,而他们忠的君主都不是同一个人。

说的一点错都没有,“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残酷的战争恐怕还会来的。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不知道领导的名将是谁?只是叹息那些被战争摧残的疲惫的战士。“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将匈奴消灭,让人民得到安宁呢?】

【李白并不是一味的感性、自我,他也关心着那些普通的大众。】

先时有些看不上李白的人都有些脸热。

原来李白也没有完全不把他们普通人放在心上啊。

不知从何时起,他们也这般去评判那些官家人了。

但他们也没放在心上,能与他们站在一处的就都是好的。

【但是后来当他在北方发现了安禄山的野心,李白悲愤又心痛,而且还无能为力,他写下了《北风行》以控诉安禄山的罪行。】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果然啊!

李白有些激动。

他就说他不至于那般蠢,他还是发现了安禄山的罪行的。

若是他早点发现,早点将安禄山的罪行告知圣人,那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而他也会受到圣人重视。

最为重要的是,百姓们不至于受那么多的苦。

【《北风行》也是乐府旧题,讲的就是一些北方风雪,行人不归之类的伤感话题,这首诗就是从一个思妇来描述战争带给普通人民的痛苦的诗歌,为的就是揭示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导致民不聊生的罪行。】

女子们有些不喜了。

怎么又是思妇?

就不能直接将叛军罪行说出来吗?

为何非得将她们写得那般哀怨?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高诱为《淮南子》作注,写到,“龙衔烛以照太阴”,所以这里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北方极寒之地,终年晒不到太阳,只能依靠它衔着的烛发出光亮,这两句显然只是一个传说,神话元素在浪漫主义诗歌当中时有见到,这里李白以神话起兴,引出后面的诗句。】

李白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又深了一些。

他思考了自己和屈原的诗文,确实他二人是喜欢用神话的。

可是,其他人也用的吧?

这就能说是浪漫主义?

那是否许多人都是呢?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日月怎么就照不到这个地方呢?这地方只有怒号北风,“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吹得燕山的雪花厚如席,一片片的落在这轩辕台上,燕山、轩辕台都是那一带的地名,不过是换一个说法,让诗句不会显得那么枯燥无变化。】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风景呢?原来接下来才进入正题,“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在这样苦寒的十二月里,幽州思妇没了歌声没了笑容,只是眉头紧锁,“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倚在门边望着行人,想起自己在那苦寒的长城打仗的丈夫真是可悲。】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