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此言何意?
柳永没明白幕中女子的话。
孟浩然的事他自然也是知道的,先时女子也说了,因为写的一首诗让唐玄宗觉得他心怀怨气,所以一直不曾做官,那自己呢?
自己因为什么话而蹉跎许久?
还好先时女子说自己会做官,要不然他都要以为这一生不仕是说的自己了。
【李白虽然算不得幸运的,但他绝不是最不幸的那一个,许多人就连皇帝的面都见不上一面,他自己肯定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工作的时候还是竭尽所能哄领导开心。】
【这其三写美人与鲜花互衬,君王赏美人美景,而后“解释春风无限恨”,这里的春风就是指的唐玄宗,意思是唐玄宗原本“沉香亭北倚阑干”,倚在阑干处不怎么开心,美景美人却让帝王的所有忧愁都消解了。】
唐,元和年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哪怕是帝王也常难过美人关,更何况是吾等?”元稹还想着后世说自己是渣男的事情。
他左思右想,实在从这两个字中找到任何一点褒义。
但如今转念一想,爱美人有什么错?
只要他没有因美人而误国误事不就好了?
【这三首诗风流旖旎,让唐玄宗十分满意,但是这显然不是李白想写的东西,于是在《宫中行乐词》中,他就夹带私货,讽刺唐玄宗。】
第82章
李白(小修)
【《宫中行乐词》一共有十首,现存八首,都是唐玄宗让李白写的有关他的行乐之事的诗。】
【这些诗咱们都不用完全看,这其三中的嘲讽之意就很明显了,“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君王在干什么,在与民同乐。然而事实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可李隆基根本没能发现,还沉浸在大唐盛世永垂不朽的美梦之中。】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女子不提,李隆基当真是没发现。
他一直为李白的诗句倾倒,也认为对方就只这一点本事罢了,没想到他竟……
他也敢如此!
李隆基拳头握了握,当着李俶的面也没发作。
年纪大了,反而没有了年轻时候的胸襟,不自觉地就气得胸中闷痛。
可这时候他没有别的办法,除了努力弥补,那就是装也要装得如从前那样清明仁德,绝不能晚节不保。
【然而,李白并没有被自己写的这些东西打倒,但他那狂傲的性格却让许多人不爽,于是他如同很多文人一样,逐渐走向了遭谗见疏的道路。】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遭谗见疏,屈原最近也是一样。
他原以为巨幕出了他就能成为一代贤臣带着楚国走向成功。
事实似乎也在朝着他希望的方向发展,楚国变得富强,百姓有吃有穿,孩子们甚至都能读书习字。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如此目标,那是他从前做梦也不敢想的,现在几乎所有百姓都信他爱他,但这并没有让他安心,反而算是害了他。
他如今被架在火上,就像那什么西汉的韩信一样。
如今屈原能做的最正确的选择就是放弃如今的事,归隐山林,如李白心中所愿,功成身退。
做到如此,已经够了。
可是……可是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
【像他这样一个傲气的人,如何能受得了这样的委屈,他开始在《玉壶吟》和《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等作品中表达自己想要隐居的想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历来为许多文人所推崇,李白也是一样,他在这首诗中以此作为中心思想,表达自己想要隐居的心,但是这时候他更想要的还是“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隐居?
现在一听到这两个字,李隆基就一阵不舒服,隐居,隐什么居?
都隐居了,谁来做事?
不管是李白还是王维,亦或是那些不识好歹的文人,都是些不负责任的人。
他们明知该如何做事,却没有人愿意去做,他们都自命清高,等着他给他们一个机会,而到了他的面前又不好好地说,到底是何毛病?
可偏偏,没了他们,大唐还真就不行,现在更是如此。
可是没有回头的路,以前他没有重视他们,现在就只能是他去找他们,去主动重用他们。
这也没什么,只要一切能好起来。
他只要后世给自己一个明君称号就可以了。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首两句自述处境,“金马”指的是汉代的金马门,这里代指的翰林院,但是除了这个意思,这里还有另一层含义,《汉书》中写东方朔“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李白显然是把自己比作了东方朔,当年东方朔被汉武帝认为是弄臣,并不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