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还有这么惨的皇帝?
身边的侍卫都是吃干饭的吗?
这皇威何在啊?
许多帝王突然感觉知道自己迟早要死的这个事情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毕竟还没听说过谁能长生不死的。
但至少他们死得完整啊。
比这雍正好多了。
清,雍正年间。
还在想着通商之事的雍正石化了。
他,没头?
谁敢如此大逆不道!
【这些事情各野史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也是一个赛一个的神奇,大家感兴趣可以下来自己去了解一下。】
【咱们言归正传,李白写道:“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张良刺杀秦始皇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名声却是震动了天下。不过既然刺杀未遂,那秦始皇也不是吃素的是吧,自然是气得不行下令追杀张良,张良只好逃走,后来就曾隐姓埋名逃到下邳这个地方。虽然是逃命,但李白认为他为国报仇,是个英雄,怎么能说他没有智勇呢?“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怎会没了头呢?
一个帝王被砍了头,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嘁!”
又听张良事,嬴政嘁了一声后没了下文。
岂曰非智勇?
这些人竟拿刺杀他来当作一种英雄行为,简直是岂有此理!
等他安抚了百姓非得给这些人好看不可!
虽然幕中女子说汉会代秦,但嬴政觉得既然自己知道了这事情,那必定不会让他们得逞。
【张良在下邳这个地方还发生过一件事情,史称圯上受书,出自《史记》,说是张良在圯桥遇到一个老翁,老翁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张良莫名其妙,但还是去给他捡了,捡起来以后老头还不知足,还要让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心里可能mmp,表面也没法笑嘻嘻,心道虎落平阳被犬欺,但是却还是帮老头把鞋穿上了。】
mmp是何意?
为何他们连女子之言的字面意思都无法理解了?
不过这张良也太惨了。
没能报得国仇家恨已经够惨了,这老头却还欺负他。
更为重要的是,他居然就任由自己被欺负?
不会是与那韩信受胯下之辱一般吧,就因为此时受辱,所以之后才能成就大业?
如此一想,似乎那些名垂千史的人都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
【老头没说句谢谢,仰天大笑而去,过了一会儿回头说道:“孺子可教也。” 还约张良五天后的凌晨在桥头见面,张良不但没怪他,反而还答应了。】
【只是没曾想到,第一次去的时候,老头自己早早地来了,怪张良迟到。第二次张良早去,却还是迟了一步。第三次张良干脆的,直接就不睡了,直接就去等着,终于通过了老头的考验,原来这个老头是高士黄石公,他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张良日夜钻研,最后学有所成,在刘邦身边出了不少的主意。】
哦,原来如此。
他们就说嘛,如此反常一定是出现了什么转机。
这不?
这就改变了张良的一生。
若是他们也能有张良这般幸运,遇到黄石公这样的人物就好了。
只可惜,这怕是有点难了。
等等……
幕中女子,这表情是怎么回事?
为何瞧着有些嫌弃呢?
【嗯……这故事,怎么说呢,咱就是说多少有点传奇色彩在里面,若是普通人碰到这么个怪老头谁搭理他啊?不过《史记》之中挺多虚构成分的,这件事情的具体事实如何没人能知道了,但是它却成为张良良好质量的一个象征。】
【后世之人崇敬古人,其实很多时候崇敬的也并非他们这个人,只是他们的精神。】
【李白亦是如此,他说:“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我”来到这圯桥之上,看着这古迹,更加钦佩张良的英姿风采了。】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司马迁沉吟半晌,终是没能说什么。
这不是女子第一次提及《史记》了,似乎后世之人还挺信《史记》中记载的内容的。
但是女子否定其真实性也不是第一次了。
司马迁觉得自己写史应当不会随意写,就算有些不大清楚的以传说代替,那不是正常的吗?
为何有传奇色彩就一定是虚构的呢?
但现在显然不是研究这些的时候。
更为重要的是之后的事,他到底应当如何来编订这一部史书呢?
【只可惜如今只见这圯桥下的碧色流水,也不知黄石公到底在哪?“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他自己能遇到这个助自己成就功业的人吗?显然没什么希望,只能“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叹息黄石公已去,徐州、泗州也早已经萧条空乏了,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