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以诗论诗,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基础。】
【但是在讲解这些诗之前,我们也得了解一下杜甫作诗的背景,也就是当时的创作环境。】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丕知道幕中女子说的是自己的《典论·论文》这一篇文章,这是女子之前提到过的。
至于那白居易和 欧阳修也是女子提到过的,他们都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改革,那自己呢?
曹丕想了一下之前女子提到过的自己那文章中的“文人相轻”、“经国大业”之类的句子,自己说那样的话。
或许是因为许多人认为文学并不重要,若不是父亲爱文,这情况只怕会更加严重。
就连文才如子建也那般认为。
思及此,他依旧认为这是不对的,从女子的言语中也能看得出来。
若文学真不重要,女子也不会出现在此处了。
而这杜甫的诗作为诗史也是文学的很大一个作用了。
所以关于文学的推进,他得继续进行下去。
文人在朝堂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战争停歇之后。
在此之前,还得先平定战争,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在唐初的时候,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提出“文章道弊,五百年已,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这话我们提到过,是用以反对齐梁浮糜诗风,推崇复古的。】
【后来经过李白等文人的继承发扬,开创了唐诗新局面,但是每一种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都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矫枉过正,这复古也是如此,于是就有很多人把矛头对准六朝文学以及初唐四杰,全盘否定。】
北宋,庆历年间。
欧阳修听懂了女子的话,大抵是说不能矫枉过正,这些他早就知道的,那时确实有这样的毛病,不止是那时,如今为了反对西昆之风,许多人都开始写出十分晦涩之语,他们也应当多注意一下这些问题。
他回想了一下自己对于诗文创作的想法。
正如女子所言,他也推崇复古,但却没有反对骈文,应当不算矫枉过正。
【其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前面两句我们说过的,杜甫对六朝许多文人还是挺推崇的,庾信也是典型的文章分为前后期的文人,他后期的文风劲健苍凉,杜甫推崇的也正是他这样苍凉的诗风,但是那些反对的人却是只关注到他前期的轻艳流荡的文风。】
【而后杜甫说“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如今这些人随便指责嘲笑庾信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那肯定会说“后生可畏”啊!】
【但是这里肯定是说得讽刺的反话,这大概也是杜甫在那时候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确实很不喜欢他们那些人高高在上的样子。
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确,便肆无忌惮地贬低他人。
各有各的好,何必如此苛责?
“文人自古相轻”,果然是没错。
“后生可畏。”
杜甫轻笑一声,讽刺得完全没有问题。
即便不受欢迎,他总不能为了他们而改变自己。
【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王杨卢骆就是指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这四个人在当时那时候已经是文学巅峰了,可现在的人却还讥笑他们的作品。】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初唐四杰?
这是杜甫定的?李世民困惑。
为何他一个也不认识?
看来是人才还未朝着朝廷聚集,科考之事当是如今头等重要的事情。
【初唐四杰出现的那个年代,唐朝正延续着齐梁诗风,盛行着上官体,而上官体又受到南朝文学以及宫体诗的影响。】
【这几个文学概念听起来好像有点复杂,咱们简单地说一下,齐梁诗风,就是在南朝有四个政权宋、齐、梁、陈,而这里的齐梁就是这其中的齐梁了。我们之前提到过永明体就是在这个其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诗体,也叫新体诗,新体诗的形成是因为他们提出了“四声八病”,简单来讲就是一种声律要求,凡是遵守这个要求的就是“永明体”。】
【但因为过于追求声律,文人们的诗句就开始注重形式而轻视内涵,于是在梁简文帝、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这些人的周围就出现了一群追求辞藻声律的人,其内容主要就是宫廷生活,男女私情。这种诗被称为宫体诗。】
宫廷生活,男女私情?
李世民细想了一下,近来自己读到的许多诗句确有此类毛病,他竟都没有注意到。
难怪他说自己为何会如此看好那杜甫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