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169)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这一小段写得特别的详细、真实,从看到孩子的第一眼,然而转到孩子的反应、穿着,带着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杜甫家人们的情况。正所谓一叶知秋,从他的家人的现状,我们就能想象在那个社会环境下,大众百姓的生活。】

【而且我们要清楚的是杜甫还是个“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官员,比他穷比他苦的还大有人在。】

清,雍正年间。

雍正一直都觉得官员不交税这事情不合适,若是能让官员也交税不仅能让国库充盈还能让百姓感觉到更多的公平,虽然也不可能完全公平,但只要给了他们这样的感觉,那社会将会更加稳定。

他想到了一个法子,可以先让官员纳税,而后提高酬劳安抚,再寻个由头降低一下,虽是麻烦了些,但当是有用。

不仅要纳税还得服役,若不想,也行,缴银免役。

【“老夫情怀恶……狼藉画眉阔。”这一段依旧是写日常与家人的相处,“我”也很穷,完全没办法改变家中的现状,但是一家人重逢总归还是很开心的。】

【因为“我”能活着回来,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了,见到“我”孩子们也都跟忘了饥渴似的,“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他们缠着“我”问这些日子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来扯“我”的胡子,谁又能怪他们无礼呢?“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想到在贼窝里的那段时间,“我”还巴不得他们这般闹我呢。】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刚回来大家都深感欣慰,根本没去考虑生计的事情。】

东晋。

说到此处,众人心中都不好受。

他们这一群人里也有不少人的儿子上了战场,如今生死未卜。

而他们儿子的孩子都已经开始长高了,却还未见过父亲的也不止一两个。

若是可以,谁愿意离开父母孩子呢?

他们来到此处,也是希望自己家中的幼儿不会遭受那样的命运。

“别太担心。”有人劝道,“吾等既留了信,他们回来了定会来寻。”

这样的话太过空洞,真正上了战场的,回来的能有几个,百不足一是常事。

如今这没有消息,反而成了最好的消息。

【可是即便没心思去考虑生计问题,杜甫却还是始终念着国家大事。】

【“至尊尚蒙尘”到“皇纲未宜绝。”写了杜甫的对于应战的建议,这里提到了回纥,杜甫不止在一首诗中提到回纥。】

【回纥是建立于天宝年间的一个北方政权,总的来说他们并不像匈奴、契丹那些对中原虎视眈眈,和唐王朝的关系也挺好的,于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就请回纥帮忙平乱,收复长安后,还让回纥帮忙收复范阳,唐肃宗表现得十分依赖回纥。后来杜甫专门写了一首《留花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北方政权?那不还是胡人吗?

关系好又如何,好就可以依赖胡人?

这李亨要是他刘彻的后人,他死了都不会瞑目,一定会等到李亨出生去掐死他!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也有点不大能理解。

他大唐男儿就没点血性吗?

但此事也给了他很大的警示,这事情显然就是兵权旁落所致。

既要边关安定,又要将兵权牢牢握在手中,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得有 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对策。

另外要想大唐长治久安,培养后人也同样重要。

【而后的一大段,主要表达了杜甫对于肃宗的信任。“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当年太宗皇帝奠定了强盛的基业,他希望肃宗能够中兴,再创大唐辉煌。】

“煌煌太宗业!”李世民跟着念了一遍。

大唐子民如此信任他,他自当不负所托。

只是如何能让唐之江山延续下去,这真是一个千古难题。

【杜甫的愿望在短时间来看确实是实现了,公元757年至德二载,长安收复,杜甫也回到长安继续做他的左拾遗,但是这个时候的杜甫从四月到十一月回到长安一共不过七个月的时间就吃了两次亏。】

【所以这次他打定主意要做一个规规矩矩的不招人厌的左拾遗,这段时间他和京城官员们一起写了不少的应和诗,但是都没有他那些体会了民生疾苦的诗歌优秀。】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叹息了一声,身在官场,随波逐流的人他见得多了,像杜甫这般没有贪赃枉法的已然不错了。

没有一个帝王不想要清明的吏治,然而身在高位依旧是身不由己。

但根据预告来看,这杜甫倒是有志气的,这样的日子当也没有长久。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