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157)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幕中女子曾言他书干谒不少,何有此言?”众人都开始对他这诗句表示怀疑。

有人回答道:“尔等可是忘了,女子说他干谒诗与旁人不同。”

果然,没一会儿女子便说起了此事。

【这前面一大段就是表明杜甫的壮志,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从这里面能看出来他其实跟陶渊明是有点像的,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他在挣扎,他知道自己去干谒结交权贵是不对的,可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得不去做,但是做了又还是没办法真的向小人折腰。】

【后面他开始描写从京城到奉先县这一路的见闻。】

【“岁暮百草零……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杜甫是在十月到十一月这段时间回的家,他在此处描写了一下环境的恶劣,草木凋零、寒霜满身,早上的时候路过骊山,圣上的御榻就在那里。】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有些臊得慌。

他虽然归为天子,不过是去骊山避寒避暑,这事情本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如今百姓困苦,大战在即,他却因被蒙蔽而一无所知。

他气得手脚冰凉,虽不知事情为何会到了那般田地,但他很清楚,他作为天子,难辞其咎。

“圣上,太真娘子来请安来了。”

“不见!”李隆基说完又道,“让她回去,没我的允许不准她再踏出宫门一步。”

她在这些事情中起了什么作用还未可知,等他将一切查明,如果跟她有关,那他绝不会姑息!

【华清宫就像天上瑶池,在这里守卫的羽林军密密麻麻的,“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能在里面欢愉的都是那些有着泼天财富的贵人,然而这些人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呢?“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都是从那些普通百姓的身上来的啊! 】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在朝廷里啊,挤满了这些富贵的“济济人才”,那些稍微有点良心的人都惶恐不安,“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而且我还听说皇宫的那些金银珠宝全部都被搬到了国舅爷的家里。】

国舅爷!

不用说,李隆基已经猜到了,一定就是先时说的杨国忠。

他们怎敢如此?

骊山将永远关闭,他李隆基不会再去那地方。

【“卫霍”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卫青和霍去病,他们都是汉武帝的亲戚,这里就是代指的杨国忠。】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汉武帝看了直摇头,这也能跟他扯上关系?

他的卫青和霍去病可比这什么杨国忠靠谱多了。

看了这唐朝的历史简直让人心惊,倒是叫他收获了不少治国之策和克己之道。

【这些人吃的东西都是极好的,什么橙子、橘子,那都是寻常人吃不到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里的臭我个人认为读“xiù”是食物飘散出来的味道的意思,但是也有读“chòu”的,意思是富人家的那些酒肉多得吃都吃不完,甚至放到发臭。】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岂有此理!”

李世民简直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景竟然会出现在那样的盛世大唐。

女子一开始展现出来的开元盛世难道是假的吗?

为何这么快就变成了这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③”

黎民百姓如同载舟之水,能承载江山亦能倾覆江山。

李隆基不懂体恤天下百姓,此子不配为帝王也。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他们在骊山醉生梦死,即便咫尺之间,他们却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天。这些事简直让人都说不出话来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也说不出话来了。

他只觉遍体生寒,他不敢相信那些都是因他错信奸臣而起。

可根据他这段时间的暗查,这些事情是很有可能发生的,现在巨幕只是将这些提前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他没有办法再自欺欺人了。

他该有所行动,该让这社会回到开元年间。

趁着为时未晚。

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报孙会宗书》

②妾与陛下,男女虽殊,俱托体先帝——《宋书》山阴公主的话

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

第51章

杜甫

所有的百姓都听闻骊山之景甚是秀丽,他们做梦都想上去看看就像是想进入大明宫一观一样。

然而他们又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那是天子的地盘,他们这些凡夫俗子如何能够踏足?

他们也只能像杜甫一样去想象那是怎样的神仙仙境。

就在这时,巨幕之上放出了骊山之景,只见山势巍峨,林木繁盛,风景确实很美,但也确实不是他们所想的神仙居所。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