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144)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祸不单行,第二年杜甫一向敬重的姑母也去世。】

【两位至亲之人的去世肯定还是给了杜甫很大的打击,加上守孝诸事宜,直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杜甫才开始了他的第三次漫游。】

【而这一次漫游终于让唐朝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碰面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这几年发生的事情的具体时间是有争议的,不过在我看来,相对于两人的碰面来说,这点争议根本算不了什么,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做考据了。】

李白深知女子说的是自己。

他就不明白了,自己的才能后世之人都看得明明白白,为何圣上不懂?

没能重用他,那一定是圣上的损失,是大唐的损失!

【天宝三载四月,那时候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关于原因也是有争议的,不管是因为得罪了权贵,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总之李白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拜相理想是没有实现的,所以这时的李白应该挺失意。】

提到这话李白想起了曾经的自己,那时候他年轻气盛才二十多岁。

梦想便是能功成名就而后退隐江湖。

当初被圣上召见时,他原以为自己的理想就要实现了。

结果呢?

李白摇了摇头,提着酒壶继续往前去了。

【两人同游梁宋,秋天时还遇见了高适。这个时候的高适跟杜甫的情况差不了多少,考试落第,而后漫游。】

【三个大龄失业男中年就这么相遇了,都是爱酒之人,少不得一起喝喝酒,聊聊天。】

大龄失业男中年?

高适无言,这称呼怎么那么怪?

这么说起来,他越发觉得和李白、杜甫二人的碰面是他不可多得的经历。

如今他二人名声更盛,而自己也因为他们屡被提及,这或许对自己来说很有帮助。

其实不用猜,最近与他接触的人比之之前对他的态度就好了许多。

高适并不觉得自己沾了旁人的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凡事自己问心无愧便好,这时得了他二人的好,之后若自己成事,自然不会忘了他二人的恩。

【后来,杜甫在回忆当时的场景时写过一首诗《昔游》,由此看,我们的杜甫还是一个很怀旧的人,很多关于他年轻时候的经历我们都是从他日后的回忆当中了解到的。】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三人一同在傍晚登上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碣石山边一片荒芜,他们一起赏风云,一起观山景。】

【在看景的同时,他们还谈到了唐玄宗好大喜功的事情。“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眉头紧紧锁着。

他在想,如果是自己的话,在那样的情况下会如何行事。

想要平定边疆想要扩大疆土,在他看来并没有什么错,尤其是在那样的盛世之下。

国库有银两,这样的事情有何理由不做?

然,这李隆基本事不足,估计是战略不对,加之后期昏聩所以弄巧成拙,若叫他去,这“灭胡”不是轻而易举?

只可惜如今大唐方兴,还不能如此劳民伤财。

【说到好大喜功,很多帝王都有这样的毛病,国家稍微有点钱了就想着实现更大的抱负,但是有时是为了面子、名声,很多时候打仗就会增加赋税徭役,从而变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

【但这事情也不能很简单地去评价,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要怪在统治者的身上。】

【像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这三位都是称得上千古一帝的帝王。】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千古一帝,此女又一次提到了这个词。

看来后世对自己的评价并不算太低。

但是这次显然又是要说他的不是。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千古一帝。

先时说到这称呼时,刘彻还觉得有些霸气,没曾想自己在后世眼中也是这样的人物。

不过他只略一想就想通了,自己如今这大汉如此昌盛,也担得起。

但他有点想知道那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能拥有那样的大唐,不是一般人可以的吧?

说不定清楚之后自己也能效其一二,从而超越他。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的目光也被那四个字给吸引了,甚至忽略了“唐太宗”的称呼,如此说来,自己还是要胜过李隆基的。

他很清楚,李隆基的开元盛世绝不可能是他一个人就能做到的,他的前面定还有其他李唐帝王的努力。

只是那李旦、李治都不知是谁,按时间推算,若是能知道他们的父亲是谁应当就知道该着重培养谁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