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李世民想起一种可怕的可能性。
自己不会早死吧?
禅让?为何禅让?身体不行?
还有这什么太平公主,竟敢干政,好大的胆子!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气得全身发抖。
他出生便是皇子,从小到大从未有人敢这样说他。
上次如此气愤还是得知姑母要废掉自己的时候。
此女安敢?
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任用奸臣,每一项罪名都足以让他前半生积累下来的信心轰然崩塌。
【跟李煜和曹雪芹想比,杜甫的家境可能算不得最好,但在当时也算不错了,比只有钱没有权的李白好多了。】
李白心中被扎了一刀。
这有什么可比的?
他若是但凡有点背景,也不至于像如今这般一事无成。
杜二也是,怎么就不好好利用?
罢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然而他良好的家世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积极影响,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杜甫和小李杜之一的杜牧同为魏晋军事家杜预的后人。杜预历任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等职务,他学识渊博、文武双全,在当时被称之为“杜武库”。他以及杜甫的那些一代又一代做官的先辈们对于杜甫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就是杜甫建功立业道路上的催动剂。】
杜甫对此并不否认。
他自小崇敬杜预,他都不奢望文武双全,只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像杜预那样一个能够为国效力的伟人。
这就够了。
【而杜甫的祖父是我们之前提过的“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杜甫曾在《赠蜀僧闾丘师兄》提到“吾祖诗冠古”,杜审言对杜甫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早在第一次女子提及杜审言时,武则天就已经将之迁为著作佐郎。
只要他干得好了,很快便能平步青云。
说到杜审言,大抵能说到她的事情了吧。
【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什么叫近体诗呢,就是与古体诗相对应的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也称之为“格律诗”,具体而言,一般认为就是五、七言律诗,还有短点的律诗也就是绝句,加上长点的律诗也就是排律。】
【杜甫的格律诗是写得特别好的,白居易曾在《与元九书》中说杜甫的诗“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意思是说杜甫的诗格律运用得十分纯熟,尽善尽美,甚至超过了李白。】
【这在很大程度上算得上是家学渊源了。】
此时,爷凭孙贵的杜审言十分自豪。
虽然自己这个孙子还没有出生,但此时已经是给他带来了荣耀。
如今家中都对崔氏关怀备至,都盼着这个争气的孙子能够早日出生。
悲情此类都不重要,他们及时避免即可。
还未出世就有了此番名气,杜家真是祖宗显灵了。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蹙眉,这样说得他似是踩李抬杜似的。
此女话为何只说一半?
分明他前面还写了“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
委实荒唐!
虽说他欣赏杜甫的“为事而作”,可李白的才华谁又能否定呢?
【然而杜审言对杜甫的影响远不止作诗这一点。】
【杜审言这个人,主打的就是一个“狂”字,他恃才傲物,遭人嫉妒,据《新唐书》记载,“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意思就是他的文章比之屈原、宋玉还要厉害,书法连王羲之都比不上他。】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难以置信。
她走到今天,见过的高傲狂妄之人不计其数。
但是像杜审言这般狂傲的还是第一次见。
她老早就将杜审言的诗句读过了,文采虽不错,可到底没有这般夸张。
真是狂妄!
【他的这般狂傲对杜甫肯定是有影响的,杜甫困守长安,给当时的丞相韦济写了一首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内容丰富,它写了杜甫的才情、志向、抱负,吐槽了他当时的仕途失意与生活困苦,也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表面上是写给韦济的临别信,实际上我感觉他还是有求职的意思在里面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对于女子给自己祖父的评价并不是很满意,但却又说不出什么不是来。
原来这个韦左丞就是韦济,他竟做了左丞。
求职何意?
难道是觅举?
意思是他在这诗中写了很狂的句子?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那些纨绔子弟虽然不学无术但是却都饿不死,但像我这种读书人,努力学习却总也得不到重用。这里带了点欲扬先抑的意思,前面的“纨绔”不重要,只是为了凸显后面的“儒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