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皇帝霍协年纪真的很大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今年已是七十有六,真正的长寿,长寿得他已经拉不开弓上不了马,没有了曾经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只有对死亡的不甘和惧怕,以及对年轻力壮的儿子们的忌惮。
他开始让人踅摸方士为他炼丹求长生,对朝政疏于管理,并冷眼旁观二十几个儿子为了皇位斗得跟乌眼鸡似的。
此番宋国减赋,对东魏影响不可谓不大,东魏朝廷上下都知道,一旦宋国国力强盛了,定是要发动战争把豫州抢回去的,豫州刺史高凤岐看起来还挺稳得住,邺京不少人却稳不住了,商量要如何应对不干人事的宋国。
“一个不好,像西边那样发生民乱,宋国还不得笑死。”
“那我们学宋国,学得着吗?”
自然是学不了的,八大姓不会同意,少收的税又从哪里补,国库不丰,治水赈灾、修河修路、军饷俸禄等等等等,哪一项不要钱,钱从哪里来。
“怎么宋国的士族就能同意呢?”东魏小吏甲想不通。
“那是因为有襄阳席氏带头,襄阳席都同意了,其他人还敢反对?!”东魏小吏乙如此说。
甲叹息:“为什么咱们的楼太尉不能带头呢?”
乙冷笑:“楼太尉怎么可能带头!那可是真金白银拿出来,他们楼家不搜刮百姓就不错了,指望他?呵呵……再说了,楼太尉可不是宋国那位席司徒,做不到一手遮天,你当其他七姓的人是摆设吗!”
甲说:“那要是宋国打过来了,我们怎么办?”
乙说:“只要不遇上宋国那个煞星就行。”
甲问:“遇上了呢?”
乙说:“自求多福。”
四国持续了几十年的微妙平衡,因宋国这一手减赋之政隐隐有了打破的迹象。
五月时,西魏民乱不断,国库捉襟见肘,国库赤字严重,一度镇压乱民的粮草都凑不出来,不得已派出使臣前往邺京求援。
长安京是想邺京出支援粮草,邺京却很无耻,说我们可以出兵帮你们平乱。邺京出兵镇压了乱民,之后要是赖着不走,那这地方是算西魏的还是东魏的?!
西魏当然不同意,与东魏扯皮了很久,甚至把几年前暴毙在霍协后宫的西魏公主拿出来声讨。更威胁邺京,若不愿意支援也无妨,他们还可以向建康京求援,大不了就是把洛州还给宋国。
洛州紧邻豫州,西魏要是把洛州还回去,届时豫州夹在兖、洛二州之间,二州形成包围之势吞下豫州再挥师北上,邺京就危险了。
豫州高凤岐立刻派人去了邺京,没多久,东魏支援了西魏一批粮草,不多,三千石,对西魏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但是也没办法,东魏也没有余粮了。
好在今年是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四国粮食吃紧的情况皆有所缓解。
第170章
宋国国库亏空一案, 最终在张家兄弟身上结案,张家兄弟俩被判斩首,张家被抄, 所有家眷被罚为奴籍, 男丁服苦役,女子充官伎。
张家的党羽被罢掉一批, 姻亲们避之唯恐不及, 烜赫一时的贵妃外戚就这么树倒猢狲散了。
那不知所踪的百万石粮食到后来没有再去追究, 彭城王闻绍一直被软禁在府中,不能入朝也不能去国就藩。
闻绍的封地在彭城郡,那里是宋国的龙兴之地, 且那里有武帝置下的一支军队, 是宋国少数没有掌握在门阀手中而是直属皇帝的军队。
河东柳打过这支军队几次主意都铩羽而归,因此, 河东柳可说是最不想彭城王就藩的。
连老四闻旭都被放出府,大婚后入朝被安排在工部听政, 闻绍依旧被关着。
没有老三的掣肘,有河东柳扶持的太子在朝中一时风光无两,闻旭这个嘴上没把门儿的顶撞过太子两次被罚后现在见到太子都是绕道走。
太子志得意满。
后宫里, 皇后柳景瑕亦是心情舒畅, 被张珍压制多年, 看到被封禁的徽音殿,她做梦都在笑。
然而这种好心情仅持续了短短一年,张家兄弟被砍头后案子落定, 转年皇帝就解禁了徽音殿, 流水的赏赐送进徽音殿里,协理六宫的玉印送到张贵妃手上, 张珍盛宠更胜往日。
张珍也一反从前在皇后面前礼数周全的模样,当面锣对面鼓地与皇后争锋,将妖妃的模样演绎得淋漓尽致。
后宫不宁,自然会有前朝大臣讽谏皇帝,然而闻燮一概不理,有大臣讽谏他就赏张珍奇珍异宝,有讽谏就赏,一次又一次,把朝臣们都给搞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