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城的城门,八百里加急的战马,卷起黄尘滚滚飞跃而至,那是阻者死,逆者亡,跑死马,跑废人的边关告急文书。
商铺停摆,妇人惊慌,小儿哭啼,家家门户紧闭,惶惶无处可栖。
“小寒,我们怎么办啊?要不要马上回家去?”王氏着急的说。
其实回家去有什么用,可是回家本就是恐惧之下人的第一个反应。家,是最后的避难所,是心底的安全港湾。
“娘,你和爹先回家去,我得在这里等着。”李小寒回到。
她得等着定王府的任命和要求,等着最新的消息,才好做决定。
这一场战乱,她根本没有记忆。到底是前世堂弟没有跟她说这部分的内容,导致她毫无印象?还是蝴蝶翅膀引起的变化,原书中战情没有这么危急?
她现在只希望是前者,因此如果只是没有说,那这场战争是按照原来书本的轨迹发生的,虽然不知道过往,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大魏胜利了。
因为只有大魏胜利了,才会有后来定王和太孙的相争。
不管如何,她得在这里等着,战争起了,这里的消息才是最快的,还有那三七和大蒜素,她得等到定王的处理方案——战乱起,第一时间必然先派兵遣将防卫,而后药材粮食这些必须马上跟上。
“那我们等着你,我们一家人得在一起。”王氏颤抖着说。
李小寒抿抿唇,安慰道,“娘,别担心,要从辽东下来,得经过龙门关之险,只要守住关峡,西靼和北州没有那么容易下得来。再说,王爷威武,英勇善战,不怕。”
这慌乱间,李小寒已经渐渐镇定下来。
不管西鞑是如何与北州汇合的,无法是绕了远路,但是要从辽东攻下定城,除非他们炸开了龙门关,否则轻易下不来。那可是号称龙之咽喉的关峡,就凭现在的热武器技术,哪里能这么容易炸开。
然西鞑的士兵绕路去了辽东,那原来的边境线必然压力大减,西鞑又不会凭空多了这么多人,此消彼长,西路边境线可以抽调出大量人马来守龙门关。
要说起来,在龙门关打守卫之战,比在西路边境线还好一点,毕竟大魏占据了地利之便。
如果是说西鞑和北州再绕路回去,那也不怕,这需要时间,到时候朝廷的中路大军肯定整备好了。都快要亡国了,李小寒就不相信朝廷还磨磨唧唧。龙椅上的那一位,可还是凭武力开国的皇帝,不管是眼光、魄力和决断都还在,天佑大魏,国运还在。
西鞑和北州不过是胜在私下勾连,打了辽东和东路军一个出其不意,如今已经知道了有了准备,大魏岂能在再犯如此错误。
一片慌乱中,李小寒大脑飞速运转,所有原书中的内容,还有张辅平日所说的朝廷相关情况,已经自己一直留意的相关书籍信息,不断互相印证、相交、推演,最终支撑李小寒的行动。
如同前世那一场地震,在排山倒海的震感中,脑中像是只剩下所有关于地震的自救知识,在千钧一发的时间里,支持她躲到了浴室三角区,甚至还眼疾手快的顺了那半瓶矿泉水。
“不怕,情况还没有到最坏的时候。”李小寒坚定的说道,不知是说服王氏还是说服自己。
反正王氏是被说服了,整个人略略平静了下来。
不过,王氏又慌乱道,“你爹出门去打探消息了,不知道怎样?”
太过混乱,李贤东不敢让李小寒和王氏出门,自己去看一看外边具体怎么样了。
正说着李贤东,门外响起了开门声,吱呀一声,大门打开,李贤东扛着一个麻袋闪了进来。
“街上都乱了,大家都在抢粮食。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还开门的铺子,连忙抢了一袋米粮。先吃这个,咱们就回平山村去。”
“对,对,先放好。”王氏连忙迎上前去,“我烙些炊饼,这个方便。”
烙好的炊饼,虽然冻得硬,但有什么情况,可以直接吃了。
听到李贤东回来的声音,屋里哄着李小霜的何大娘走出来,带着不好意思和压不住的急切心情说,“大姑娘,大姑娘,如今这情况,不安生,我想回家去。”
明明说好做到年前几天的,这些天王氏还特别忙碌,李小霜全靠何大娘带着。只是,如今何大娘却不好意思的提出了要离开的要求。
也是,平山村是李贤东和王氏的家,府城也是何大娘的家,纵使这家平日有诸多不如意,但是动乱之中,人都想和家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