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树,原来是李小寒前世室友的研究课题啊。
李小寒因病休学一年之后,变成了学妹,后来又调整了宿舍,但是大家感情还是很好。
毕业之后,李小寒去了被称为荒山野岭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这个室友则是考上了苦逼的研究生,选修的课题便是白蜡虫的现代养殖及良种培养。
研究生有多苦逼不说,反正培养室的细菌是娇生惯养的细菌,研究室内的虫子那是身娇肉贵的虫子,室友隔三差五在哀嚎:
“啊,我的白蜡虫恹恹的,到底是为什么,窗明几净的实验室不舒心吗?”
“啊,我的白蜡虫它们不□□啊,这年头,连虫子都不相信爱情了吗?”
“娘的,这两虫子居然……居然搞基,呜呜呜呜,明年怎么留种啊,我还不能不能毕业啊!”
李小寒听了太多室友的哀嚎,然后这个一边哀嚎一边苦逼做课题的室友,直博了。
李小寒以往只听她一直说一直说,毕竟两人都出来不便,因此没有见过实物。
直到仁和堂里听了一耳朵秦皮,觉得熟悉,然后又偶然听张大夫说秦皮叫梣树,梣树又叫青榔木、白荆树,这才关联起来。
李小寒回忆起以往,脸上不免带上了些许怀念神色,不过再怀念,也不阻碍她手下不停。
白色的蜡花在她手上渐渐融化,蜡渣渐渐沉底,李小寒提起过锅,将浮在上面的蜡液倒入小碗中,然后又从怀中掏出一根细棉线,放入碗中。
然后,李小寒又将这碗放入冷水中,温度渐降,液体蜡渐渐凝固,颜色开始变得雪白。
等到差不多可以凝固定型了,李小寒用火折子将棉线点燃起来。
烛光摇曳,却久未熄灭,张辅的目光也随之越来越亮。
第89章
“李姑娘可知道, 每年朝廷拨给定城的军需里,照明防城器械是多少吗?”
“一共是一十四万两千条的蜡烛,松明四万一千六十二斤。”张辅抬头看着李小寒半带苦笑半带调侃道, “今年还减了半, 定王府衙快要改蜡用油灯照明办公了。”
“额。”李小寒有点反应不过来, 想象了一下这个画面,哦, 原来这个时候,官府办公,还得是用蜡烛的。那十几万支的蜡烛,到底够不够烧?不够烧的话怎么办?
张辅看李小寒皱眉苦恼的样子,刚刚那谈笑间举重若轻就把白蜡做出来,聪明得不像此间人的形象便破了, “没关系, 我们后来采购了不少蜡烛, 起码明面上是够了。”
李小寒有点不明白, 涨粮价而平蜡烛价?明显粮食比蜡烛更刚需吧?李小寒这样想,便这么问了出来。
张辅认真解释道, “在初期, 粮价可以涨, 影响最大的是平民。有点产业的人自有囤粮, 他们有各种消息渠道, 可以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推断出定王有意囤粮。但是一旦他们意识到是定王在主动, 他们反而安心了, 因为他们决定局面再控制之内。”
“然而蜡烛这种必需但又有点贵价的商品, 却不能轻易浮动,因为用蜡烛的都是那有产业的富裕人家, 这些人家一旦感觉到不稳定的气息,他们便可能人心浮动、快速转移财产、开始逃离定城。平民不安,只能不安等待,不会造成太大的动乱;但是这些人不安,他们有能力,便会迅速行动,然后带起平民的更大不安和冲撞,这个时候要维持稳定,需要加倍的付出。”
哦,李小寒明白了,同是必需品,粮价影响的人和蜡烛价影响的人不一样,因此在初期,需要安抚的目标群体也不一样,政治上维持稳定的需要。
不过李小寒还是有点理解不能, “一支蜡烛这么重要?” 毕竟她上辈子没有研究文史,而是在荒山野岭种药材,这辈子又没有太多的条件去了解这个朝代的发展。
“《西京杂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那时候,蜜烛是蜀国上贡的贡品;《唐六典》记载,山南道的贡品里就有蜜蜡和蜡烛;前朝初期有赐烛归院之说,就是在夜晚皇帝与臣子交谈完之后,派遣身边的内侍手持烛火将臣子们送回去。这是一种极高的规格礼仪,能享受的臣子都是心腹之臣。”
“我看民间也有蜡烛,好像并不稀罕。”这么看来,历史是在前朝拐了一个弯,然后本朝发展就更不一样了。
“制烛技术还是有进步的,再说民间蜡烛多为油脂制蜡烛,烧久了油烟大、气味呛人,官府所制的蜡烛多用蜂蜡,还有其他烛方,用起来油烟小气味芬芳,价格自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