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乌塌菜,李小寒是这样说的:
“娘,大家干活出汗多,渴的慌,不然你把一些乌塌菜做成汤。”
“娘,但乌塌菜加水好像有点单薄了,不然你加个鸡蛋,搞点白面糊糊?”
于是,晚饭就是一个凉拌乌塌菜,和一个乌塌菜鸡蛋面糊汤。
有了中午的野菜打底,众人对晚饭也是野菜接受十分良好。
只要好吃,管它是不是野菜。
“哎,这乌塌菜我吃的好,入口带着鲜,但嚼起来却十分的扎实。尤其这个乌塌菜糊糊汤,这个天气吃真对胃。”李德有一边吃,一边摇头晃脑的点评。
“喜欢就多吃。”李贤东脸带喜意说道。
他仔细打量众人,其他人虽然没有像李德有那么的直白,但是下筷子都不慢。尤其那年轻师傅,脸上再无抱怨之色,年纪老的师傅,也是低头猛吃。
李贤东松了一口气,这一关,他过去了。
吃完饭食,王氏和李小寒收拾好碗筷,点燃了一把艾草,把蚊子熏跑,李贤东留在宅地这边看着,王氏带着李小寒回到老宅。
老宅刚刚吃完晚饭,李小寒踏进家门的时候,全家人在堂前纳凉。
看见李小寒母女二人回来了,陈氏带头看过了,目光里带着掩不住的嘲笑与好奇——陈氏今日出门时,把厨房都锁住了,就是防止上次的情况发生。
如今等在这里,不过是看李小寒和王氏的笑话罢了。
可惜李小寒不满足她,只微微一笑,“祖父,祖母,忙活了一天,我们也累了,先去洗洗刷刷睡了。”
“嗯,去吧。”李生礼闷闷的说,只要别来找他,什么都行。
只把陈氏憋得一口气吐不出来,咽不下去。
第13章
又过好几天,到了赶集日。如平山村双日集市,地理位置不错,是附近数一数二的大村镇,大集也分外的热闹,家里的针头线脑,各种腌菜,饭桌矮凳,大集上都有人卖。当然,都是一些农家人的东西,精细齐全肯定是没有城里精细齐全的了,不过胜在方便、便宜。
李小寒左顾右盼,既新鲜又好奇,探头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
“娘,猪肉在这边。”李小寒拉着王氏走向猪肉摊子,其实就是几块芭蕉叶上盛了一扇猪肉,集市的消费能力也就这样了,多了卖不出去。
“大叔,还有猪板油不?多少钱一斤?”李小寒利落问价。
“你来晚了,猪板油卖完了。这五花肉要不,够肥,十五文钱一斤。”卖猪肉的大汉答道,猪板油可是好东西,早早的就被人卖走了。
“娘,要不?”李小寒特地咨询王氏的意见。
“来……来两斤。”王氏应道,心里开始计算,两斤五花肉多少钱来着。
“来两斤五花肉,哎,大叔,这骨头多少钱一斤?”李小寒盯着那光秃秃只剩骨头不见肉的筒骨问到。
“哎,这个骨头三文一斤,你要拿两根骨头,我算你五文两斤。”骨头没有肉,又重,十分不受欢迎,大汉便便宜卖了。
“娘。”李小寒扯一扯王氏的衣摆,王氏点头了,李小寒便轻快的说,“来两根骨头。”
猪肉大汉利落的切两斤五花肉,再拿稻草串起两根骨头,“一共三十七文。”
李小寒皱起眉头,“帮我把骨头砍断。”
筒骨砍不断,骨髓怎么出来。它的精华就在骨髓里呀!
前世李小寒去过粤省旅游,那边的人尤其喜欢筒骨汤。连李小寒自己,再怎么说脂肪多嘌呤高都挡不住对筒骨汤的喜爱。
那一层油汪汪软乎乎的骨髓,吸溜一下被吸出来,在舌尖轻轻一抿,轻易滑过喉咙,让人回味无穷。
又香又软又滑,秋冬之际,尤其适合囤一点脂肪。
“砍断?”卖肉大汉犹豫的问。
“对,砍断才能吸出骨髓啊。”
李小寒的神色太过坦然,卖肉大汉差点以为自己错了。
虽然有点嫌弃李小寒事多,但是,大汉犹犹豫豫,还是举刀把筒骨砍断。
呜呜呜,就料到了,他心爱的杀猪刀,卷刃了。今天回去得好好磨一磨。
李小寒对大汉的痛苦一无所知,愉快的买完猪肉,又见前边一个鱼摊子。
李小寒直奔过去,却略过了那又肥又大的福寿鱼鳝鱼鳊鱼,指着一堆小杂鱼问,“卖鱼伯伯,这鱼多少钱?”
卖鱼的老汉奇怪的看一眼李小寒,不是应该买大鱼吗,“这一堆杂鱼,你如果全要了,七文钱就成。”
李小寒看着那堆杂鱼,约莫三斤,便觉不贵,扯着王氏的手说,“娘,买了吧。”
王氏见李小寒想要,自然是不会反对,掏钱买了。
买了肉,买了鱼,又看见有一个大娘卖咸酸菜,极便宜,李小寒又买了两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