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王,六国虽然灭了,可是他们王族还在,难保不会有人产生其他的心思,这个时候若不一举将他们铲除,恐生祸端。”
仿佛是为了印证扶苏说的话。
没过多久的一次出巡中,仅仅是咸阳城外的出巡,居然就遭遇了刺客。
虽然最后人跑了,却也能查出,有六国遗民的手笔。
事实摆在面前,扶苏的建议很快就被采纳了。
六国贵族如丧考妣,身心受到了双重打击。
因为扶苏这个不干人事的,他不仅建议把贵族们送去修长城,还把他们的家都抄了,土地也全收走,让他们彻头彻尾成了庶民。
修长城是有期限的,等长城修完了,还可以放他们回去。
可是钱地两空,他们回去又有什么用呢?活着还不如死了!
有读书人痛斥秦国残暴,秦王残暴,秦国公子更残暴。
朝中的儒家博士都露出不赞同的目光来。
比如淳于越,没少给扶苏冷眼。
扶苏不敢置信地问嬴政:“父王,儒家这么狂吗?都快把手指到我脸上来了!”
儒家最近还真挺狂的,而且扶苏再叫父王也不合适了。
六国既灭,第一个大事当然是为秦王商议尊号,以彰显他完成这开天辟地的大变革,所应有的功绩。
涉及礼法,这事儿都是儒家负责,导致他们格外地飘,仿佛自己就是礼,自己就是法。
真是……不管是两千年前还是两千年后,儒家都是这个死德行。
但不论如何,这确实是一件大事,为此嬴政特意召见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三人商议。
值得一提的是,姚贾退位之后,当上丞相的却不是扶苏以为的李斯,而是卢绾。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外,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群臣无异议。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群臣无异议。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咳咳咳……”
最后这条,群臣也没有异议,但是扶苏有!
这种事可千万不能尘埃落定啊。
扶苏立刻就站出来了:“父皇,儿臣认为此事还需要再商议一下。”
嬴政不悦:“有何不妥?”
扶苏道:“儿臣知道父皇取消谥号是觉得,由后人评论功绩,乃是子议父,臣议君,有悖尊卑伦常。”
“可是,辛辛苦苦几十年,最后只有一个普普通通的秦二世秦三世的称号,是不是也太简陋了。”
扶苏的中心思想就一个。
您叫始皇帝,这名号一听就知道,您开创了新的王朝,谁的功绩也越不过您去,可后面这些二世三世,什么好听的名头都没有,也太惨了吧。
至于怕儿子非议父亲,臣子非议君主?
难道作为儿子臣子的,还能诋毁父亲君主吗?肯定是捡好听的夸啊,这根本不用担心。
这倒是嬴政没考虑过的角度。
光想着他不想被后世非议,没想到还有人想主动被议论的。
扶苏是长子,又先后在灭赵灭魏和灭齐时,都曾参与过,如今又特许上朝议事,在许多人看来,扶苏已经是板上钉钉的继承人。
当然,在嬴政那里也是。
既然扶苏想要替自己保留上谥号的权力,嬴政自然也不会拒绝。
但同样也没有取消自己始皇帝的称号。
主打一个按照喜好各取所需。
扶苏:……还挺开明的哈。
不管怎么说,成功躲过秦二世这个糟心的称呼,扶苏还是很开心的。
定下皇帝的尊号之后,群臣又提出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恐怕不受咸阳节制,请封诸皇子为王以镇之。”
这话看上去只是在询问,如何处理皇子。
既然长公子才是定好的继承人,其他人的去处总得给个准话吧。
但扶苏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天下初定,嬴政也年轻,群臣哪有心思关注什么皇子不皇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