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如今三军的统帅,王翦自然也考虑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对于在邯郸郡征兵一事,他早有设想,不是征集炮灰那种,是正儿八经的征兵。
王翦觉得自己领会到了嬴政的想法。
王上志在天下, 这天下早晚尽归于秦, 天下的子民也早晚都是秦国的子民。
君视臣如手足, 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君臣,放在平民身上也一样。
平民们也是人, 君王能将他们的事放在心上, 他们自然会发自内心地热爱拥戴。
因为这一次救灾 , 赵人对秦就有了丝归属感, 民心可用, 所以王翦才敢提议在邯郸郡征兵, 不用担心他们当逃兵溃散。
事实上, 底层的平民忙碌一整日, 也就勉强能垫垫肚子,什么家国大义离他们太遥远了。
大多都是你给他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一个稳定的上升渠道(如秦国的军功爵制度),让他活得像个人样,比以前在赵国时过得还好,谁会闲着没事去怀念故国啊!
谁当王上关他们屁事!
其实要说实在的,这上升渠道还不够稳定,几年的仗打下来,赵人中早晚有能升到伍佰长的人,却被压着不能往上升,长此以往恐生事端。
关于这点,扶苏觉得他们实在是多虑了。
就照现在秦国灭六国的速度,根本等不到他们升到伍佰长就已经没有仗可打了,想那么多。
不过等到六国灭了,也就不需要分什么新秦人老秦人了,反正他们也不可能再叛逃到他国去,取消这个限制也未尝不可。
镇守雁门关的兵力部署就这么解决了,期间不是没有人反对,毕竟着这破坏了先王们留下来的规矩,不过只被嬴政一句话就怼回去了。
“那爱卿认为,兵力不足一事该如何解决?可有决策?”
抗议的人一下子哑火了。
决策那自然是没有的,就只能挑挑礼法的错处这样子,兵力不足可是大问题,他哪里敢随便置喙。
拿不出解决办法,嬴政自然不会听他的,其他人思前想后,也觉得只能用这个办法了,反正有限制条件在,也影响不到大局。
于是在邯郸郡征兵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镇守雁门关的事不宜推迟,于是灾情缓过来之后,嬴政就下令征兵。
一开始,邯郸郡的人听到这个噩耗都哭天抢地的,都以为自家儿子兄弟是被拉去当炮灰的。
等得知不是什么炮灰,是正经参军,每月还有粮饷,表现好的还能给个什长佰长当当,顿时就都不哭了,开始冷静地为儿子兄弟们准备行礼。
反正以前在赵国时也是要征兵的,他们早就习以为常,只要不是炮灰就已经感恩戴德了,跟着秦军还能打几场胜仗。
赵人平静地接受征兵,但韩人听到这个消息却炸开了锅。
同样做为被灭国的国家之一,从韩国拉来的就真是炮灰了,之前跟赵国打仗时还有一个韩人组成的炮灰营。
好在赵国投得快,战争不算太惨烈,炮灰死的也少,本来还在为自己的好运庆幸,结果就听说了,赵人参军不需要做炮灰,还能升官?
不是?他们凭什么?!
韩人怒了,尤其是自家有亲人在炮灰营的,更是激动地冲到颍川郡郡守们前,要求享受和赵人一个待遇。
“……”颍川郡郡守头都大了,先派府兵出去镇场子,然后自己出去对着韩人好一顿安抚,最后派人加急赶往咸阳,把颍川发生的事报上去。
本来这事他不想理,秦国在赵国征兵是因为要镇守雁门关,兵力不足下的无奈之举,韩国周边又没有匈奴肆虐,也没有什么需要镇守的地方,值得王上对韩国破例吗?
可谁不知道,王上如今对六国遗民要采取怀柔政策,聪明的他们一想就通。
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王上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剩下四国的平民看的,看看他们国破之后会过上什么日子。
不仅不会被奴役压榨,可以过上如普通秦人们的日子,若不小心遭受天灾,王上还会出钱出粮食救他们,甚至根据秦国的军功爵制度来说,斩敌首者就会被授予田产爵位,他们这些祖上十八代都是平民的人,也有机会当贵人啦!
这可是在现在的国家都享受不到的待遇!
这样从内部动摇他们抗秦的决心,等秦国去攻打时,才会更加轻松,毕竟哀兵必胜的道理他们都懂。
比如在两军对战时,如果一方长期处于劣势,几乎没有战胜的可能,敌军将他们团团包围,那被围困的一方所有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小命殊死搏杀,最后极有可能扭转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