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人那里收到金子后就给嬴政送去,几次下来积攒的金子完全可以养起一支三万人的军队了。
想到以后这些士卒可是要跟楚国决一死战的,这真是取之于楚用之于楚,等以后楚王得知真相,不会被气死吧?
哦不对,他可能活不到那个时候。
扶苏记得,现在这个楚王是个短命鬼,再过几年就要一命呜呼,王位被他那个遗腹子弟弟继承了。
类似的还有原本赵国亡了之后,赵王迁的兄长公子嘉,带着人逃到代地组建代国,自立为赵王,但这辈子他没机会了。
有熟知这段历史的扶苏在,秦国怎么可能会放跑这个漏网之鱼,大军进入邯郸之前,早就下达了命令:赵王迁跑不了,不必管他,先搜查公子嘉在何处,千万别让他跑了!
于是原本在城墙巡逻,听说王上和丞相要开城投降,立刻就要带着亲卫逃离邯郸的公子嘉就这么被抓获了,并且还得到了独一份的待遇。
除了郭开身首异处之外,赵国王族贵族们都跟随赵迁一起被迁往陈县了,只有公子嘉被留在了咸阳重点关照。
本来扶苏为了以除后患,想直接杀了公子嘉的,但是谁让围攻邯郸时他不在呢。
如果在入城时杀了他,还可以托言刀剑无眼,不知是谁杀了他,可扶苏到邯郸的时候,战事早已结束了几日,他根本找不到杀公子嘉的理由。
毕竟除了扶苏自己,没有谁知道这个公子嘉能为赵国续命,现在不杀了他,说不定哪天就会想办法逃出去,召集旧日的人手密谋反秦。
如果什么理由都不给,直接把人杀了就更不行了,万一传出去,别人还以为他有暴虐倾向,动不动就没有理由地杀人,多吓人啊。
不能杀,但是也不能不防,所以公子嘉获得了和韩非张良同样的待遇,被独自一个人留在咸阳。
当然,扶苏对待他的态度可就没有对韩非和张良那么好了,比起韩非和张良住的长安君成蟜的府邸,公子嘉就只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只有一棵树,还不靠墙(免得他跳墙溜走),秋天一到,那棵树就扑簌簌地掉叶子,分外凄凉。
扶苏:圈禁大法很好用,现在是我的了。
比起后世养狗一样的圈禁,扶苏觉得自己还挺人道的。
当然了,养他一辈子是不可能的,早晚要想个办法噶掉他。
*
得益于郭开友情提供的金子和粮食,邯郸郡的救灾有条不紊地进行了下去,原本对秦国敌视的赵人们,也大都安分了下来,开始储备过冬的粮食,购买明年春天的粮种。
本来穷苦人家是不需要购买粮种的,只需要将自家秋天收获的粮食中最饱满的挑出来,春天再种下去就行了。
可谁让今年遭遇了□□呢,颗粒无收,又哪里会有粮种呢。
为了让平民们每年都能有粮种,早日安定下来,郡守府又拉出来一批优质粮种,折价卖给了大家。
有粮食种,邯郸郡的人心就安了一半,
原本赵国也常年遭受匈奴骚扰,雁门关是他们绝对不能丢的防线,秦国地处西陲,遭受外族侵扰的次数更多,自然也不会忽视,所以在救灾结束之后,戍边一事就被重新提上了日程。
这又是一个令人发愁的事情。
雁门关不能不守,可秦国人口也不多,能参军的青壮就更少了,如果调一支军队去守雁门关,那进攻中原的兵力就要被缩减。
虽然如齐魏之流并不需要他们费多少力气,但楚国仍有旧日的强国之威,不可小觑,兵力太少难保会被他们趁虚而入。
万一有一个头脑清醒的,组建起第六次合纵,恐怕会对秦国造成不小的麻烦。
所以威慑中原的兵力不能少,那调到雁门关的兵力就不能太多,可兵力不多打不过匈奴,雁门关就守不住,这问题根本无解。
愁到心头,嬴政很想找一个精通军事的老人来指点迷津,话到嘴边突然想起,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蒙上卿已经去世了,如何能再来替他解惑。
这也是扶苏的一件憾事,当年有他的提醒,避免了蒙骜被射死在太行山的结局,可蒙骜毕竟已经年过古稀,又征战多年,身上多处暗伤,最后只是比原本的历史多活了几年而已。
最后的几年里,扶苏一直接受着蒙骜的教导,对他的感情早就不止是刚见到时的崇拜了,他觉得蒙骜就像自己的爷爷一样,对方的离世让他痛苦了很久,最后居然是蒙毅来劝他节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