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交通不便,从咸阳派人运粮去救灾,远不如当地自救来得快,反正邯郸郡内有去岁的税收,钱和粮食都不缺,让郡守去赈灾就是。
满朝上下,只有扶苏对这个决定提出了意义,其他人都在称赞王上的仁心呢。
这倒不是大臣们闭着眼睛瞎吹,他们是真心这么想的,因为跟一些完全不顾灾区平民的生死,自顾自歌舞升平的君王相比,嬴政居然还愿意赈灾!这不是仁君是什么?
某些皇帝听到这种夸赞能开心地笑出声,但嬴政反应平平,他要的是四海统一,仁君的名头能帮他完成统一吗?
嬴政没什么反应,李斯却是如临大敌,仁君那是儒家才会提倡的,他们法家可不倡导这个,他倒要看看都是谁在夸,找出来就通通赶出去!
关于赈灾一事,在嬴政的命令传达出去之前,扶苏去了章台。
之前他觉得自己年纪还小,重心还是放在读书习武上比较好,从不主动参与前朝之事,当然了,他这个年纪,就算他参与了,恐怕也不会有人听取他的意见。
但这次他有些想法,如果能操作好了,也许能为六国统一之后消除一些隐患,他可没忘了秦国会二世而亡,不管现在是如何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这些隐患不处理,就算上位的不是胡亥,换成他也一样讨不到好处。
所以扶苏一大早连书都不读了,匆匆跑进了章台大殿。
听完扶苏的来意,嬴政十分诧异。
“你是说,将那笔金子都用于邯郸郡赈灾?”
扶苏点头:“对,不只是那些金子,还有郭开封地囤积的粮食布匹还有盐,全都送去赈灾。”
嬴政皱眉,赈灾?那笔钱,他原本是打算明年拿去打魏国的。
第168章 第168 章
打仗烧钱, 秦国年年都在打仗,金山银山也架不住这么花,治粟内史愁得头发都白了。
这个时候, 郭开的积蓄简直像及时雨一样, 拯救了干涸的秦国都内(国库)。
虽然这钱还没进都内, 但嬴政早就决定好了用处,这个时候扶苏居然提议用这笔钱去赈灾?
念在扶苏没有上朝听政, 年纪还小,对局势欠缺把握,嬴政耐心给他解释这笔钱的用处。
对于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君王来说,这钱是拿去打仗还是赈灾?其实很好选。
一个是还没到手的魏国,一个是已经并入秦国却并不肯臣服的赵国旧地,嬴政不用去查都知道, 那些赵国遗老遗少根本不认为自己是秦人, 还在妄图复国, 以为赵国也能出现一个卧薪尝胆的勾践。
就算是花大力气替他们救灾, 赵人也不会感激,既然如此, 这还用选吗?
但扶苏却说:“可是父王, 妄图复国的是赵国的旧贵族, 但邯郸郡受灾的只是穷苦平民, 为何旧贵族们做错了事情, 后果却要由平民们来承担呢?”
嬴政哑然:“可那些平民也是贵族们封地的子民。”
既然是贵族们封地的子民, 那赵国的平民和旧贵族们就是一体的, 不存在什么贵族犯错, 只有平民承担后果的事情。
毕竟,若是封地内的平民没有收成, 贵族就收不上粮食,自然也没有多余的粮食支持复国了。
说白了,在嬴政眼里,或者说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眼里,平民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的,他们只是贵族封地的组成部分。
这个时候扶苏就觉得,非常需要有个人跳出来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一场农民起义,让所有人都看看,平民也是有争取的价值的。
当然他也只是想想,这种事情还是尽量不要发生的好,不然陈胜吴光真起义了,反的可能是他。
扶苏知道,没有真实的例子摆在面前,就算他磨破了嘴皮子,嬴政也不会重视邯郸郡的平民,继续在这上面纠结没有意义,所以他只是问嬴政。
“父王,赵国已经是邯郸郡了,赵人也该是您的子民才对,关那些旧贵族什么事呢?”
嬴政:“话虽如此,可赵灭亡还不到半年,他们这些人仍旧心念旧主,这心思不是一日两日可以消磨干净的。”
不止赵国,韩国也是,韩王安都在陈县种了一年的地了,韩国旧贵族们还是不死心。
心念旧主?
扶苏对此嗤之以鼻。
“若父王说的是贵族官吏们,他们学过君臣之义,倒是有可能怀念旧主,平民们连字都不认识,也不懂什么大道理,最多一两年就会把故国忘光了。何况……像赵王那样的君主,也没什么值得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