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有人信有人不信,甚至怀疑长公子一个孩子,该不会是在编谎话骗人吧?
但既然长公子是在祭拜先王时得到的提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然不仅是怀疑长公子,也是在怀疑先王。
辱及先王,纵使王上不想追究他的罪名都不行了,这纯粹是自己找死。
所以大臣们还是按照嬴政的吩咐准备了起来。
而一月之后,果然发生了地动,幸好只是一座小城,并非咸阳和雍城,不然又要被六国的博士们拿去做文章了。
有了扶苏的示警,此次地动伤亡不大,不过房屋倒塌了许多,这在冬日简直是要命的事情。
此时的中原大地,还不是未来基建狂魔的模样,想在几天内建造出能容纳所有人居住的房子,这根本不现实,可那些无家可归的黔首也不能不安置,不然他们没死在地动,也要死在大雪中了。
治粟内史负责督管全国工匠,嬴政遂召他前来商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黔首们尽快住进屋子里。
可惜内史也没有对策,毕竟工匠们的水平不可能在一天内突飞猛进,而且冬天地太硬,根本挖不动。
想在彻底入冬之前让他们都住进泥巴房子里那是不现实的,只能搭建一些茅草屋。
嬴政想了想,茅草屋就茅草屋吧,本来黔首住茅草屋的也不在少数。
得知经历过地震的黔首大多没有屋子住,不得不住进不保暖的茅草屋之后,扶苏心里不太舒服,他似乎帮到了忙,又似乎没帮到。
所以,他是不是应该改进下秦国的泥瓦匠了?
水泥作为穿越者盛行利器,自然是最优选,可扶苏不会做这玩意儿,早知道有今天他上辈子就进工厂。
不过水泥弄不到,烧砖他倒是多少了解一点,但烧砖需要大量的煤炭,偏偏七国之中煤矿产量最丰富的那个,还是个硬骨头。
真是麻烦。
看来,先打赵国还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话虽如此,打赵国却不能急于一时,因为警惕着很有可能会出现的第二次地动,秦国打法保守了不少,选择先挑个软柿子捏捏。
然后韩国就倒霉了。
本来历史中,因此十五年秦国地动,第二年攻打韩国时只是占领了南阳,但这次有扶苏提醒,又有徐夫人和公输甘两人制造出来的大杀器,再这么慢吞吞地打下去似乎也没什么必要了。
于是第二年初春,咸阳征召上千力夫铁匠,玩儿命地制造攻城连弩和钢制箭矢,甚至还给主将副将一人打造了一副钢盔甲。
材料不足,这钢盔甲校尉们就没有份了,但是新制的刀剑都配备上了,秦军整个从上到下鸟枪换炮。
内史腾抚摸着身上的钢盔甲,喜不自胜,这可是顶顶好的东西啊。
为了最快速度攻城,嬴政命人做了十架连弩,经过公输甘改进的连弩,与投石车进行了结合,如今已经脱胎于诸葛连弩,称作弩车更合适。
这种利器一个都够韩国受的了,嬴政居然让人造了十个!
扶苏欲言又止,父王你也有火力不足恐惧症吗?
但是不得不说,实战效果确实不错,当十架连弩和十架投石车往城墙下一摆,任何城墙守军都成了摆设,大军所过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比打夜郎那次还快。
韩国几乎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被夺下三城,眼看着就要打到新郑城下,韩国慌慌张张给邻国都送去了求助信,尤其是楚国。
无论赵国还是魏国,都没有帮助韩国的必要,只有楚国,为了留下一个缓冲地带,才会插手。
可惜因为去年被耍了,楚国上下充满了对韩国的不信任,对于韩国十万火急的求助更是置之不理。
都城之战?呵呵,骗子!你们去年也是这么说的!
楚国一个兵都没出,赵国魏国自保还来不及,当然不可能去蹚这个浑水,韩国孤立无援,根本不是对手,几乎只是月余,秦军就已兵临新郑城下。
韩国王宫,大臣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王上,我等该当如何?是战是投,还望王上决断啊!”
“是啊王上!”
韩王安两只手抱着脑袋,双眼无神坐在王座下的台阶上:“战……”
“战?”
大臣们颇感意外,以前怎么没发现,王上居然这么有骨气?
“既然王上要战,那我等誓死效忠王上!”
韩王安眼睛里恢复了一丝神采:“怎么战?你让我拿什么去跟他们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