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双重底气在,后胜收得毫不客气,完全不考虑这三座城烫不烫手。
从某种角度来说,齐国这位权倾朝野的丞相还挺好骗的,一点防备心都没有, 比他们秦国的丞相可差远了。
想起吕不韦与王上暗中的交锋, 蒙骜摇摇头, 再次给后胜写了封信。
信的大意是:“我不是个没有信用的人, 临清城是一定会还给齐国的,只不过现在我被魏国拖住了脚步, 顾不上其他的, 等我将魏军打退了, 立刻就来与丞相商谈此事。”
还要商谈?这么麻烦。
后胜觉得商谈就没有必要了吧, 你直接让张唐带兵退出临清城不就行了?蒙骜却说不行, 这是必须要走的流程。
当面商谈归还临清城, 顺便将秦国与齐国结盟的事过个明路, 如果直接将临清城还给你们, 那算是结盟的诚意啊,还是秦国怕了齐国所以主动归还呢?
这就说不清了对吧, 所以归还是一定要还的,但归还的方式一定要正式。
后胜看过信后深觉有理,就决定再等一段时间。
帐下有人自诩聪明,问:“既然魏国增兵不好打,蒙骜为何不将临清这五万兵马调过去?”
这样秦国就七万人了,打魏国的十万也不算太难。
此话一出,其他人顿时看向他,似乎在看某个天真的傻子。
“……在下说的话可是有什么不对?”
“如果你是蒙骜,你会放心撤兵吗?”
“为何不放心?”
回答的人摇摇头,还真是个傻子。
没错,因为蒙骜承诺要归还临清城,齐国和秦国的关系缓和下来了,蒙骜又承诺要将莘县和冠县送给齐国,于是丞相后胜答应与秦国结盟。
有人可能会说他越俎代庖,没有请示齐王就做下决定,恐怕会惹人非议。
可齐王本人都不介意,其他人何必操这个心。
两国看起来是要结盟了,关系逐渐好转,可也不代表一下子就对对方信任爆棚了,该防还是要防的。
万一齐国说的结盟只是缓兵之计呢,秦国相信了齐国选择退兵,最后只会被三国联军包了饺子。
所以就算是要成为盟友,张唐也不曾带兵离开临清城,甚至巡逻戒备一刻不曾停过,就是怕齐国出尔反尔。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后胜去信问蒙骜,能否提前归还临清城,其实也是一种试探。
如果蒙骜真的在齐国答应结盟之后,立刻命张唐撤出临清城,他反而会怀疑这其中有诈。
齐国十万大军就这么被蒙骜一封信定在了原地,可魏国的十万人却实在是个威胁。
多亏对方主将差蒙骜一筹,或者二三四筹,所以哪怕蒙骜那边只有两万人,还是牢牢将魏军挡在了莘县县城外,可也只是挡住而已,想要将他们打退实在是太有难度。
一时间,两军居然僵持在了原地,谁也无法前进一步。
中原大乱,各路人马都在观望,看到这种情况都有点着急,恨不得上场给某一方增加点筹码,让他们快点决战。
庞煖也在观望,他已经围了蒙武三天,就等着蒙骜将冠县和中牟送还给他,要是蒙骜不给,蒙武这小子的人头就要落地了。
谁想局势居然僵住了,他迟迟拿不到冠县,喊话蒙武:赶紧催催你爹。
蒙武抬头望天:我也没办法,要不你亲自去莘县问问?
蒙武无赖的回答被庞煖啐了回去。
他围着蒙武可不止是为了夺回冠县和中牟,也得防着对方带兵突袭邯郸。
庞煖已经认出来了,蒙武就是那个扛着‘蒙’字将旗在代地招摇过市的方脸将军,凭着一面旗就假装自己是蒙骜,把代地小城的守军们耍得团团转,实在可恨。
庞煖当然不会听蒙武的话,跑到莘县去问蒙骜什么时候归还冠县和中牟,有那个工夫,他还不如直接打。
只不过莘县现在局势未明,还不知道最后胜的是谁,万一胜的是蒙骜呢,自己这边杀了他儿子,他胜了之后恐怕会直接带兵转头就来攻打赵国。
别说蒙骜手里这点兵不足为惧,赵国魏国都能增兵,幺五尔耳七五二爸以,秦国也能啊!只不过是秦国离得有点远,增兵速度比他们慢而已,不是没有。
到时候可就麻烦了。
所以庞煖继续观望,如果蒙骜落入下风,他立刻就下令进攻,把蒙武也宰了,如此蒙家就只剩两个小儿,成不了什么气候。蒙家倒了,他也算是为六国除掉一个大患了。
秦国原本的兵力不少,在这个一城都只有几万人的年代,十万青壮绝对不是小数目,在扶苏前世,秦国灭楚国那一战,出动了全秦国的兵力,也不过六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