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吧,这确实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但要将六国统一完全归功于先辈,就太偏颇了。
此时已经到了战国末期,各国君主都显露出了末代的特质,要么昏庸要么无能,只有秦国这块土地孕育出了一个雄主。
他不爱金银,不好享乐,在齐王守着齐国余晖醉生梦死时,嬴政在富国强兵;在韩王偏听偏信毫无进取之心时,嬴政在广纳贤才,关心民生。
也许有人会说,封建时期的君主,怎么可能真的关心平民,可就算他的思想囿于时代,真的只是把平民当成强大秦国的耗材、养料,至少他是真的在兢兢业业处理旱灾、水灾,让受灾的黔首能有一条活路。
凡事论迹不论心,只要他做了实事,他就值得尊敬。
封建时代四百多个皇帝,又有几个能将天下当成自己责任的?多半都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游乐场、提款机。
如果说之前扶苏对他爹的尊敬亲近,都是是来源于史书上记载的那个秦始皇,那么现在,他爹又亲自在这份尊敬上面加了砝码。
他想他真的很难抵挡一个心怀天下的君主的魅力。
本来只是想扔个竹简,假装自己什么都不懂而已,没想到却开启了秦始皇亲自教导的为政第一课,真是个意外但惊喜的收获。
扶苏听得都快冒出星星眼了,好在理智尚在,瞬间就把崇拜的表情收起来,两眼迷茫无神,满脸写着“爸爸讲得太深奥了,我根本听不懂,快睡着了”。
嬴政说完,问了最初他想问的问题:“现在你还觉得这些竹简沉吗?”
扶苏继续迷茫着,听见他爹问话,发现这个好像是在问自己,立马强迫自己清醒,思考犹豫两秒,还是理直气壮地回答:“沉!”
好一个字正腔圆掷地有声!
别的都不用问了,光听这个回答就知道,他前面都白说了。
嬴政沉默地盯着扶苏,眼神里倒是没有多少失望,只是气氛越来越沉寂,彰显着他的不悦。
这大概跟现代父母辅导一年级的孩子写作业,真上手时发现孩子连十以内加减法都算不明白的那种失望、无力。
我们一世英明怎么就生出这么一个显眼包!
这份沉默夹杂着一种对基因的叩问,以及对家族败落的恐慌。
不对,换成他爹的话,大概是对秦国败落的恐慌。
“这个儿子真的能继承我的志向成为天下共主吗?不会我死了一切都回到解放前吧?”
扶苏:放心吧爸爸,那不是我能干出来的事,倒是你后边生出来那个混血猪有点危险。
(跟胡姬生出来的怎么当然是混血了!)
在嬴政的盯视下,扶苏无辜回望,主打就是一个无辜、弱小,且理直气壮。
嬴政沉默的时候,扶苏眼神也曾游离过,虽然他不懂父亲为什么生气,但小孩子总是拥有动物般的直觉,直觉告诉他,他爹生气了,而且似乎是因为他的回答生气了。
所以他应该回答不沉?
扶苏皱起脸,可是真的很沉啊,他现在手腕还痛呢,小孩子不应该说谎的。
犹豫迟疑了很久,一张脸如调色盘般变来变去,那变化都是在嬴政眼底下进行的,让他亲眼看到一个正直小孩的挣扎,最后正直占了上风,坚持自己原本的说法。
哪怕跟父亲意见相左,惹了父亲生气,那也不能让他做违心的事!
嬴政见此,本就微薄到几乎没有的怒气瞬间消散,他叹气道:“罢了,才一岁而已,能指望你懂什么呢?”
想教导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不在一日之功,他实在没必要失望。
扶苏连“看望”这种词都要现学,他说的话那么深奥,有些人到了几十岁也依旧不懂,扶苏听不懂很正常。
自我开解之后,嬴政又想到,扶苏明明察觉到了他不满意,依旧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很好。
有自己的见解,且不会因为外力随意改变自己的看法,才一岁意志就如此坚定,想必将来觉得不会受奸臣摆布,他就放心了。
如此看来,今天的教导也不是全无收获。
也是,如果扶苏真的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为了取悦他人可以随意说好话的性格,之前也不会跟成蟜闹僵。
想到成蟜,嬴政又想起扶苏之前说的要去看望成蟜的事,成蟜现在还在大牢里用刑呢,不仅身上都是血污,还整日污言秽语,他自然不会同意扶苏去。
不过成蟜不值得看望,另一个倒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