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颜致高看向稻花的眼神是越来越满意,颜老太太和李夫人则是全程姨母笑。
等到稻花说完,颜致远立马说道:“文修,让文杰也去帮你。”
“还有我,我也要帮忙。”颜文凯立马叫道,刚刚看到大哥和大妹妹讨论,他就一直想插话,可惜,没能如愿。
向来不爱在众人面前发表意见的颜致强这次也开口了:“文修,你要是需要人搬运东西,把文涛给叫上,他的力气大。”
颜老太太满脸笑容的看着地下的儿孙:“既然文杰、文涛、文凯也要参与,那......老婆子就在支持100石粮食。”
李夫人跟着笑道:“那家中也支持200石,合起来,我们家就捐赠500石粮食,不多也不少,其他学子也好有个参照对比。”
颜致高全程没有说话,像是任由颜文修几个去折腾,从他那带着浅笑的脸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是不错。
当然,这不是说他不重视这事,相反,他很重视。
他仔细想了想长女说的话,觉得这事由学子们自发组织,要比由县衙来安排要好得多。
最起码,对于那些大户乡绅来说,支持自家孩子做善事,可比支持县衙救灾,要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得多。
第二天一早,颜文修连早饭都没吃,就兴致勃勃的去了县学,不过半天,就拉到了十多个愿意捐赠的学子。
有了人带头,后面的就容易多了。
县学里的学子家世好的确实不在少数,很快,捐赠上来的钱粮就超出了颜致高的预估。
颜致高也想趁机锻炼锻炼长子,便没有对其进行干预,可这事他又不能不看着,于是将做事细致稳重的萧师爷派了过去帮忙。
学子们第一次做这种事,干劲十足,前前后后进行了好些天,中间虽出现了不少问题,可最后还是在又一次大雪降落之前将事情给办好了。
难民手中或多或少收到了一些衣物粮食,或许并不宽裕,可到底能让他们坚持渡过这个寒冬了。
对此,学子满意了,学子背后的家长们也满意了。
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办了这么件大事,他们如何不欣慰。
至于颜致高这个一县之长,也放心了。
只要难民不出事,他就算没有功劳,但也绝对没有过错了。
第44章 44,年礼
难民之事圆满解决,县学里的学生和夫子都收到了无数感谢。
因为这次的经历,县学出现了一些变化。
比如,一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竟破天荒的主动拿起了书本。
问他们原因,有人说,他们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名造福百姓的好官,不让治下再出现难民;
有人说,难民活得太惨了,他们得多读点书,要不然家产被他们祸祸光了,他们也得去当难民。
别管什么原因了,这样的改变,教愉朱成宇是喜闻乐见的。
因为捐赠一事是由颜文修发起的,在之后的日子里,朱成宇每次遇到他,都格外的和颜悦色。
一天,朱成宇闲逛到县衙,逢人便要夸赞一番颜文修。
县衙里的人也都知道这事,便也跟着一起夸。
能在这里当差的无一不是人精,这么一个拍县令大人马屁的好机会,他们自然不会错过。
这些话传到颜县令听说,果然让他觉得特别的有面子。
萧师爷看了一眼笑容一直没断过的颜县令,笑着摇了摇头。
因为他有辅助颜文修,所以比别人知道的更多一些。
比如,让学子捐赠一事是颜家大姑娘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这次捐赠一事,最该夸奖的该是颜家大姑娘。
要知道,在这之前,就是他也没想出办法来让县里的富户乡绅掏出财物来接济难民。
颜家那位大姑娘虽只是提了意见,没有参与进来,可若要论功行赏,当属第一位。
颜致高忘了稻花吗?
当然没有!
因为这次的事,让他发现,长女真的如颜老太太所说的那样聪慧剔透,在之后的相处中,对长女也多了几分包容。
同时,颜家上下发现,有了捐赠的经历过后,颜文修也有了一些变化,做事比以前更加稳重了,也更加自信了一些。
松鹤院。
颜老太太正在和三个儿媳妇唠家常。
颜老太太:“这次捐赠做对了,你们看看文修,出去跑了几天,可比以前开朗了不少,以前看着他一天到晚闷在屋子里读书,我都替他闷得慌。”
十几岁的男娃,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每次看到长孙拿着书本坐在屋子里,她都心疼。
李夫人叹了一声:“文修这孩子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
孙氏笑道:“文修是颜家长孙,肩负着颜家的重担,大哥又比较看重,压力可不就大了吗,不像我家文杰,整天不是疯就是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