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仁,义,三者俱全。
已经隐隐有读书人在说,应该以屺王为典范,效仿他忠君爱国,仁孝礼义。
虽然只是稍纵即逝,已经在很多人心中留下印象。
这当然有玩家们的功劳。
他们走到哪就把话夸到哪。
纪岱稍微想想就知道。
玩家们很擅长造势,而这也确实是他需要的。
要是在平常,肯定不止引起这点讨论。
但现在天下打个不停,情况自然不同。
朝廷派出去的军队已经出发,正式跟三王五王交锋。
这次是正儿八经的军队,也算抵抗住对方的扩张。
但皇上跟七王爷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多。
而且也有人在说,此事就是跟太妃自缢有关,若皇上给出让步,那五王爷也就没理由再打,可以削弱对方的实力等等。
汴京乌烟瘴气。
天下百姓更是深受其扰。
江南乃至东南,不少百姓舍家弃业离开家乡。
眼看各地都在征兵,田地更是要荒废。
这些年日子本来就不好过,也就承凌国建立后平安了三十多年,如今还要再打。
承凌国另外一块地方,却是跟其他地方完全不同。
西北十地。
其他人或许感受不深,但从江南艰难过来的商船却是很有体会。
乱世生意难做,去哪都是重税,还有贼乱。
再有兵匪的劫掠。
可一踏入屺王的地盘,那就不一样了。
从原州府开始,一路顺畅,运河上也没有水贼了,更没有揽船打劫的。
偶然碰到不长眼的,官兵很快就会出现剿匪。
按照船队商人的说法。
进了屺王的地盘,那就是得到了庇护。
不仅如此,各地码头还是按照之前的规矩,一点都不出错。
唯一不同的,那就是官兵巡逻得更紧了,半点乱子都不让出。
不知不觉,竟然出了个奇景。
各家商船进了屺王封地,大部分船员立刻蒙头大睡。
之前那些水路有多提心吊胆,在这就会多安心。
也因此,有些商人干脆把家里人接过来。
谁知道那边还要打多久,等打完了,家人再回去也行。
再说了,西北十地的生意大有可为,便是举家搬迁也是可以的。
其实西北十地也不是没有乱子。
关外有些小国部落知道承凌国内乱,有些蠢蠢欲动。
可边关的城墙早就被水泥糊的严严实实,边关的将士也跟之前完全不同。
凉州城的将士如今新武器新盔甲都有了,自然不怕这些。
按照陶家的话来说。
也幸好是屺王在边关守着,否则承凌国不仅有内乱,外忧同样会出现。
纪岱遇到这种事,自然不会自己处理就算了。
此事还是要禀告给汴京。
皇上看到边关也有异动,更是头疼。
而纪岱要的就是这个。
该给的压力还是要给的,不能他一个人承担啊。
等到三月份,西北十地逐渐开始出现流民,多是从三王爷,四王爷封地来的。
原本各地百姓还有恐慌,但看到官府早有准备,也就放下戒心。
对那些流民来说,西北十地的情况,原本传说中好的多。
屺王的那些传言,竟然不是假的。
等打到四月,梁无忧开始按捺不住。
外面打的如火如荼,他们这边是不是太稳了。
若屺王真的有那个想法。
现在就应该行动了。
他不是还说,明年让承凌国百姓都春耕吗?
现在可都四月了。
其实这话不能深想,让西北十地百姓春耕是有道理的,毕竟这里是屺王管辖。
但让全天下百姓一起春耕,只有皇上才说了算。
梁无忧感觉,屺王这样的人,肯定不会乱说话,绝对是有深意的。
毕竟人家做的事可多了。
天下大乱,能保持本地的稳定不说,还能救济灾民,这种本事不是谁都有的。
至于他听到了,为什么不怕。
自然跟陶文一样,心里有大想法。
现在的梁无忧甚至觉得,屺王当初去凉州城的时候,故意把陶文带上,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那会屺王是不是才十六七?
如果是真的,他就跟对人了。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反正在凉州城待得憋屈,不如换个好皇上。
这个念头刚出来,梁无忧自己打了自己下嘴。
心里想想就行了,不能说出来。
所以梁无忧面对屺王的时候,忍不住道:“殿下,如今天下纷争,您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