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调拨军队的时候,还要很久。
纪岱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又告诉了住在屺王城的四王爷。
四王爷身边坐着的,是他封地的臣子。
四王爷怎么想的不知道,知府跟指挥使们却连连点头。
如此看来,他们反而不用担心,成了香饽饽?
毕竟双方都想拉拢他们。
纪岱还提醒:“去年将士们的封赏,也能要了。”
对啊!
这种好时候,问皇上要去年签下的军饷。
但这样的话,等事情平息,皇上会不会记仇?
这个疑问纪岱并未解答,他只道:“反正看紧门户,你们挨着三哥的地盘,想来既然要打仗,那就会多征税,你们因战争产生的流民肯定不少。”
打仗的地方因为战乱,赋税,征兵等等。
当地过不下去的百姓肯定会离开家园,跑到没有战乱的地方。
其他地方打个不停。
他们这肯定是好去处。
纪岱说着,旁边四王爷听得心惊胆战,最后道:“还好有小十一你在,若不是你,我都不知道怎么办。”
说罢,等他封地官员离开,四王爷说了最要紧的一个事。
“我想把你嫂子他们接过来,我的封地毕竟离三哥的地方近,他要是想不开过去,那我可就完了。”
四王爷对这些事并不了解,可不妨碍他能看出来,谁是真有本事的。
他有那折腾的功夫,不然老老实实抱紧弟弟的大腿。
现在看起来,也就弟弟还算回事。
至于他手底下的人听小十一的?
这还算事吗,反正之前也不见得听他的。
只要衣食无忧,他的银钱还在就行。
纪岱自然不会拒绝,他道:“若来的话,只怕屺王府太小,要委屈一家子。”
四王爷也觉得屺王府确实不大,主要外院全都分出去了。
但这种时候,还管这些。
在识时务方面,四王爷还是很厉害的。
四王爷的家眷也被接过来,他封地的官员大概知道怎么回事。
但竟然有种松口气的感觉。
乱世之中,两地抱团,总是好的。
一直等到一月底,汴京跟东南五王那边,果然吵的有来有回。
一月底,五王终于“忍无可忍”,说自己连母妃的遗骸都看不到,实在无需再忍,决定举兵。
皇上那边说的也简单。
不是不让你见,这是太妃,要葬在皇陵的,要见的话,请来汴京。
若真去了,五王绝对有来无回。
事情朝着纪岱猜测的方向飞奔。
就连七王节节败退的消息,都不那么起眼。
每每打起来,七王爷都想回京城,手底下的兵将自然也差不多。
而三王那边,若不打是会被砍头的。
所以过了正月十五,三王的兵便动身了。
对皇上来说,最坏的结果果然出现。
三王跟五万已经发了联合檄文。
告知天下,不是他们不好,实在是皇上逼人太甚。
还把故去的二王爷,六王爷拿出来。
最后又带了一句,十一王爷也是缠绵病榻,说不定也是皇上的做的。
最后一句让皇上对屺王投去怀疑的目光。
但这种时候,也不能过多怀疑,只能把心思藏起来。
三王那边又散播了谣言,说自己不打四王爷,也是因为早就达成协议。
否则他干嘛直接掉头。
这些半真半假的消息,让汴京那边吵个不停。
在汴京看来,他们简直腹背受敌,天下都要反了。
但这时候,四王跟十一王发去信函,表示自己的忠心。
这封信函并未完全取得皇上的信任,可好歹能安心。
七王还在外面打仗,他在苦苦求援。
他打一个三哥都费劲,现在又来一个五哥。
真的受不了了。
他真的想回汴京,大哥那边说不通,母后那边又做不了主。
太难了。
皇上这个时候肯定不会让他弟弟回来,只能调派兵力。
中央军是守卫他的安全,不好调派。
但这个时候抽调其他兄弟们的兵将,又觉得不安全。
思来想去,还是手头的八九十三个兄弟的兵力可用。
谁让他们在自己手里。
纪岱看着局势变化,微微摇头。
身边巫新禄跟陶文也在皱眉。
就连后面跟上来的梁无忧也觉得皇上做事实在荒唐。
梁无忧为凉州的知府,但最近一直在屺王城。
那边有他爹梁不同就行,自己觉得这里或许有军功可拿。
但是就算要出去,也要找个合适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