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事,签了契书之后,就不允许有变化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想清楚。
另外,每张契书都需要里正和县令担保,若出了问题,三人都将受严惩!
几个县令都被她修理过,加上一大伙锦衣卫虎视眈眈,无不战战兢兢,说的无比细致,解释的无比清楚。
然后几个司吏一字排开,开始签契。
起初大家都不敢上前,毕竟一众锦衣卫明显晃的杵在那儿,腿都吓软了。
但是这也架不住,他们带来了新粮的样品,这些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见就知道好坏,于是有人一咬牙就上去了。
一个带了头,其它人也纷纷上前,司吏也都难得的好脾气,有报的田地多的,也都劝说一二,表示你想为国为民是好事啊,但是上头还是希望新粮能多种几处地方啊……
于是这些人改口也改的没什么负担,毕竟,新粮好是好,又不许敞开吃,卖出去又不赚钱,何苦来?
不远处,有两人遥遥看着这边。
一人道:“这位以前看着,是个聪明知趣的人,不想现在看来,居然是个真君子!千辛万苦的弄这么一遭,却是为何?”
另一人道:“堂堂的江南黜陟使,带着锦衣卫同知,和两千的锦衣卫,可不就得横着走么?”
“横着走?”先前那人轻笑一声:“智伯瑶当年也嚣张的很,到头来难免三家分晋!”
“不一样的!她的财运在身!她禀承天命,自然可以有恃无恐!”
那人沉默许久:“这些锦衣卫,倒是真肯听她的话!”
“有江护在,自然听话。”
他一边说着,顿了一顿:“说起来,唐时锦自己,去了哪个县?”
“听说去了六合县。”
唐时锦带着王四郎,去了六合县,还别说,苗县令在当地的民声还不错,然后他十分慷慨激昂,又涕泪交流的感激了皇上和她,然后又按她的要求讲解了,就开始签契了。
唐时锦负了手在旁边看着。
苗县令走过来,用一种看到失.足少女回头的眼神儿,看着她,微笑道:“侯爷!今日见到侯爷如此,才知道侯爷当真碧血丹心,一心为公!一心为民!那一日下官还曾误会了侯爷,还请侯爷不要见怪!”
第442章 高山流水遇知音
唐时锦内心呵呵哒,脸上却笑的温和极了:“哪里哪里,过奖了!这于我而言,不过是份内之事,怎比苗大人你高节清风,出淤泥而不染!”
这话精准戳中了苗县令的G点,这货笑容满面,“不敢当,不敢当!”
唐时锦道:“苗大人当的起!我前几日还曾读到大人的诗,‘袖里清风沽酒还’,‘冠袍欲污峭拔骨’……大人当真人品高洁,叫人敬仰。”
一听她竟能念出他的诗,苗县令眉宇间的自得几乎要溢出来了:“下官学浅才疏,不过是忧心百姓,有感而发,当不起侯爷的赞誉!”
苗县令表面上虽然清高,骨子里却是谄媚的,唐时锦身为他顶头上司的顶头上司,她赞一句顶人一百句,不一会儿他就一脸的“士为知已者死”了,不住的举帕拭泪,感动不已。
然后唐时锦说到了正题:“听说苗大人十分敬仰陶朱公?”
“正是!”苗县令道:“范公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十分叫人敬服!”
“没想到啊没想到!”唐时锦一击掌:“我亦是十分敬仰陶朱公!我还当文人唯尊孔圣人的,不想苗大人想法居然如此特别,不入流俗!”
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啊!苗县令眼都亮了,喜笑颜开,开始滔滔不绝的讲古。
其实苗县令的诗作中,敬仰的人不下十人,唐时锦只是特意挑出来这么一个来说而已,又符合她身份,又好下说词。
她不时的掺和一句:“对,对,陶朱公之‘三致千金’,既富且仁,真真堪称传奇!!”
“诗仙也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是啊,钱财不过身外之物,名声才是我辈所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此事定可留名青史!”
看起来说了很多,其实只强调了两件事。
第二个,我景仰范蠡的本事和胸怀,尤其是范蠡的“三致千金”,也就是说,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
第二个,钱财乃身外之物,名声才是最宝贵的,此事定可遍传天下,百姓会记住“每一个人”的功勋!
唐时锦在六合县待了一整天,直到契书全都签完了才走。
第二日,户部的人也下来了,送来了新农具的图纸。
唐时锦都不用张嘴,胡会长和许会长乖觉极了,立刻表示,江南商会出资,将为江宁府每县、每种捐助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