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因……”姜时堰点向牧国,而后低声道 “南方不必再多一个大国。”
话落,姜时堰又再是微微停顿须臾,接着才复又道:“至于我姜国将处何方……”
“自然是独立于五国之外,不断减少自身存在,坐山观虎斗。”陈寻低垂着头,微微一笑道。
姜时堰闻声,也扶桌朗笑道:“国师之意,正为我之意。”
“你我,当浮一大白也。”
第40章
院外吹起一阵凉风, 也将张无伤从长久的回忆中吹醒过来。
看着已将那一页信纸尽皆誊抄完毕的刘长冶,在缓缓吐出一口气后,张无伤也即是出言问道:“近日,可曾有大事发生?”
刘长冶闻言, 一边将手中狼毫放于笔架之上, 一边也细细思索起来。
待过有片刻, 将近日发生诸事悉数厘清后, 他方是点了点头, 垂首低语道:“确有一事。”
“而此事……”刘长冶说着,眼神也有些复杂地看了一眼手中刚刚誊写好的信纸, 再又轻声说:“还跟赵陈五国有关。”
“嗯?”张无伤微微一愣, 目光也稍稍一偏,转而扫向刘长冶手中信纸,随即语带不解问道:“此为何意?”
刘长冶抿了抿唇,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张无伤的话,而是在抬手将手中信纸放于一侧晾晒,再又取过先前抄录好的朝野诸事记录递予张无伤后。
他才复低声道:“老师也知,自国师与姜皇定下谋略五国之策后, 未出三日,鲁国便与卫国相遇。”
“且不出国师与姜皇所料, 在经一番试探后, 卫鲁二国就未再交战,反是彼此勾连,火速交换了对方信息。”
“鲁国也借此攀上卫国,顺利与卫结为盟友。”
“并在两国建盟后未久, 丰国也受卫国所诱,入此盟中。”
“而在此之后, 因卫丰赵三国互通有无之因,赵国亦被引入局内。”
“自此,”刘长冶说到这,语气也微微高昂起来,似是对陈寻与姜时堰兵不血刃,就将诸国谋于掌中之举极为惊叹赞服,道:“五国入蛊,姜国隐迹。”
“也由此始,五国时局瞬变,原初准备派兵强攻鲁国,直取平南草原的陈国,也在三国结盟的威胁,与赵国似有若无的试探下,不得不抽出部分兵力赶赴梁宋,以稳固当下时局。”
“可这一选择,却让一向视陈国为劲敌的赵国,察觉到一丝不对。”
“是以在陈国尚未反应过来之际,赵国就直接携重兵,以袭杀陈国处于梁宋的所有兵士。
并在那之后,更是携卫丰鲁三国之兵,组成四国战队直击陈国。”
“而为求自保,陈国也只能暂时放弃强攻鲁国,进取平南草原的战略规划,转而抽调九成兵力赶赴梁宋,试图将四国联军拦于梁宋边境天献城。”
“但,”刘长冶摇了摇头,语气中也带着少许唏嘘之意,再是说:“四国之内,不仅有着能与陈国并肩,甚至战力略有胜出陈国的赵国,还有着能与赵国相抗衡的卫丰二国,更有着对陈国兵防布局极为熟悉的鲁国。”
“故而陈国虽拼命阻击四国,但也还是落得个节节败退,兵溃军散的下场。”
“不过,”刘长冶话语再是一顿,随即又抬手指了指刚才被他放于身侧的纸张,复以轻声道:“陈国能位居强国之位,且在诸国虎视之下,经济、军事俱能持续上升,又岂会没有半点手段。”
“所以于明德一十八年初春末,陈携鲁之万民,以迫于鲁,命鲁听其号令,鲁王心有不忿,可万民安危为大。”
“因此五国会战于梁宋嵇陵峡时,鲁国举兵以反卫、丰、赵三国,致使三国兵力消亡九成,仅留一成仓皇逃归本国。”
“可陈鲁此战虽有得益,但因先前的连月鏖战,其军队兵士早已疲乏力竭,十成战力不足三成。”
“又因五国战起一事,本就为我国一手谋划,如今时局分明,自当出手收场。”
“是以在陈鲁准备收拾战利之时,陛下即命全副武装的姜国精兵,攻迎陈鲁残兵破甲之士。”
“至于结果,便是为陈鲁二国连一成兵力也未逃回本国。”
“这也导致明德一十八至明德二十四年,六年来,五国国门俱以紧封,不复向外界交流。”
“我姜国也再无忧外患,彻底占据梁宋,兵力、国力、经济也由此向上翻有数番……”
“所以
弋㦊
,”张无伤凝蹙着眉,缓缓从刘长冶所递来的史事记录中抬起头,而后一边望向刘长冶,一边沉声道:“你之所言大事,便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