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信南县人民这一年来明显感觉生活条件比从前好上了许多。
而这些还多亏了苏染染研究出的猪饲料配方。
让他们都能跟着喝口汤。
村民们恨不能将她给供起来,又怎么可能会去嫉妒她?
因此,苏染染回家十几天,就被人围观了十几天。
每天白天她基本都在接待来自各个地方的人,晚上那点空余时间才得以继续统计自己的字根。
沈贺怕她吃不消,最后干脆没让她出面,而是自己去接待那些人。
有他出面,苏染染这才得以喘息。
又忙了五六天后,沈国耀就请来了村支书,给他们几兄弟主持分家。
苏染染常年在外,很少住在水桥大队,以后大概率回来的时间也少。
因此,对于分家她倒是没有什么想法。
反正有个落脚的地方就行了。
不过沈国耀夫妻却坚持一碗水端平,家里房子,宅基地,还有锅碗瓢盆那些,通通一式三份。
就连向来爱占便宜的高芳霞也说不出一句不是来。
按照这边的风俗,老两口要么跟大的住,要么跟小的住。
不过鉴于沈贺常年在外,沈国耀不愿离开家乡,最后三兄弟商量了一下,老两口跟老三沈平住。
老大和老二每年给钱给粮。
对此,几个妯娌也没有什么意见。
沈国耀才五十多,身体硬朗着呢,是个壮劳力,徐慧莲自然不可能傻得将他往外推。
沈家分家几兄弟和妯娌从头到尾都和和气气的,连一句争执的话都没有。
直让村民们看得叹为观止。
一个个都忍不住夸沈家家风好。
要知道分家向来是大事,只要是分家,就没有哪家不吵的。
只是吵得激不激烈的问题而已。
轻的互相争执几句,回头还是兄弟,有些吵得厉害的甚至反目成仇。
像沈家这样从头到尾都没有红脸的,的确罕见。
本来沈家就已经是人人羡慕的存在了,经过分家以后,名声更是又上了一层楼。
家里虽然分家了,不过马上要过年了,大伙也就还在一块过。
年夜饭上,沈跃喝多了,嘴里嘀咕着要辞职回来去信用社贷款承办鱼塘搞养殖。
这番话直把沈国耀老两口吓得不轻。
说他好好的工作不做,尽瞎折腾,当工人不好吗?有工资还光荣。
高芳霞嘴里不说,心里也隐隐有些担心。
苏染染倒是觉得沈跃有魄力,有眼光,一看就是个创业的人才。
因此,她倒是没有打击他的想法。
只是说现在还不是时候,让他等个两三年,把技术学到位了再做,还说可以帮他找一下相关的技术书。
自己的想法被肯定,沈跃激动坏了。
苏染染是沈家唯一的大学生,连她都同意,还帮忙找书,沈国耀老两口也就放心了。
沈平两口子倒是没有那拼劲,觉得当工人就挺好。
第457章 盐碱小麦收上来了
对于沈平夫妻俩保守的做法,沈国耀夫妻是很满意的。
有工资,有稳定收入,比什么都强。
至于老二愿意闯,那就让他闯去吧。
苏染染心里清楚,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以后沈跃家的收入肯定能跟国家一样直接腾飞。
到时候跟沈平的条件就拉开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是换作一般的家庭,收入条件差距这么大,生活不好的那一方指定是要心里不平衡的。
不过沈家几兄弟向来团结,以沈跃的为人来说,苏染染觉得他到时候大概率会拉兄弟一把。
因此,她也没主动去劝沈平做什么生意。
左右有沈国耀在这,家里乱不了。
过完年没多久,苏染染在队里见过李雪秋一面。
她衣服破旧,头发凌乱,怀里抱着个瘦不拉几的小孩,神情有些恍惚,嘴里念念叨叨什么。
不过太远了,苏染染没听清。
只远远的看了一眼,她就离开了,也没再去关注李雪秋的事。
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过完年以后,初八那天夫妻俩就带着龙凤胎和潘水芳出发去西省了。
现在已经改革开放了,按理说应该可以请保姆了,不过潘水芳不放心外人带龙凤胎,决定还是给他们再多带两年。
婆婆一番心意,苏染染自然是心里感激的。
而且虽然理论上应该是能请保姆了,不过这时候政策才刚执行下去,有些地方不一定就能跟上国家政策。
苏染染怕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不打算这么早请保姆。
过了年昭昭和延延已经三岁了,也能上幼儿园了。
回到西省以后,苏染染直接把他们送去幼儿园。
幼儿园和小学都在这一片区,走路很快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