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她的内心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哄哄她的,李凭云那张嘴欺神瞒鬼,哄人是他最不算本事的本事。
可他竟真的...走了?
高程看热闹不嫌是大,偷听完毕,从驴车另一侧凑过来:“赵大人,我亲哥心里有你,要不然也不会叫我扮成姑娘陪着你。”
“哈,你亲哥?”
“对啊,我亲哥亲口说过,我比他自己少年时还要像他。”
遇到李凭云之前,赵鸢也不信心有灵犀这回事。可听到高程的话,她自然地懂得,李凭云的少年时过得并不如意。
时辰到了,举子们和负责护卫工作的胡十三郎都来了。
赵鸢自掏腰包包了三辆驴车,虽是餐风宿露,但读书人天生有苦中作乐的精神,他们一路上边啃着饼,边吟诗作对,赵鸢也加入了他们,做了一首诗。
在大邺往后几百年的统治中,大邺的读书人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扶云直上九万里。
细品这句话,大有典故。
扶云直上,取的是庄子逍遥游“扶摇直上”的典故,比喻仕途猛进。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邺读书人都习惯用“扶云直上九万里”来表达自己的仕途抱负,对这段岁月颇有了解的人,则能嗅到了背后血泪的味道。
无人记得,最初这句诗,仅仅是赵鸢看到那远在天边、悠然自得的云朵,有感而发的一句:“浮云直上九万里”。
抵达肃州驿站,天色将晚。赵鸢跳下车,走向驿站柜台,对店小二做了一个揖:“小哥,我们是太和县的考生,需要一间独间,两个通铺。”
小二打着算盘,头都不抬:“客满了,不接不接。”
驿站客满,只得去找其它住店的地方,辗转了三四家,都没有空房。赵鸢想,后天就是秋试,各县的学子们前来赶考,客栈住满人也无可厚非。
她认命地离开,客栈里,一个正在打尖的商人追了出来。
“兄台留步!”
赵鸢回身,给对方做了一揖。
这书生误以为赵鸢是太和县的举子,自我介绍道:“这位兄台,我是本地的生意人,方才听小二劝你去别家店看看,我说啊,你还是别奔波了。”
赵鸢挑眉:“为何?”
生意人道:“客栈有项潜规则,优先接待上县的举子,你是下县的举子,没有客栈会愿意接待你。”
如此不公之事,赵鸢在长安也见过。
那是三年前长安春试,她随母亲去西华山礼佛,因癸水提前来了,不得不先回府。
回府的路上,在一处叫做小灵村村庄驿站外,碰到几个被赶出来的外地举子,时逢天要暴雨,她痛心掏空自己的小金库,为那些被赶出来的举子包下了驿站,让他们不必沦落街头。
若当初有人告诉她,你执意参加科举,遁入仕途,有朝一日连遮顶的瓦片都没有,她一定会有理有据的驳斥对方。
可看看眼下...
她成了那个被不公对待之人。
赵鸢嫉恶如仇道:“论出身区别对人,这不是猪油蒙了眼么。”
生意人立马道:“兄台,非礼勿言啊。”
县城分上县下县,州府分上州下州。若说太和是肃州最下等的县城,那肃州就是陇右道最下等的州。下州有下州的好,民风淳朴,生意人给赵鸢支了一招:
肃州是关口,商旅络绎不绝,客栈常供不应求。而住在郊外的农民面临地多人少的问题,于是就盖起了房屋,专为商旅提供住宿。
生意人道:“恰好,我舅母一家就有这样的空房,虽不如客栈位置号,但价钱实惠,客栈有的她家都有,你们人多,看在我的面儿上,我让舅母收便宜点。”
前往农家的路上,赵鸢感慨:“农民开舍迎客,这真是便利之举。”
胡十三郎幽幽问道:“赵大人,你知不知道,江湖上有种地方,名叫黑店?这种没官府许可的住宿,出了啥事都得自己承担,就算是碰到杀人放火,也只能自认倒霉。”
找住宿一事上,胡十三郎只动嘴不动手,赵鸢对他已是一肚子火,现在他又说风凉话,她直接道:“你能闭嘴么。”
生意人领着他们到了一处荒僻的农院里,在门外大喊:“舅母,舅母,有贵客上门!”
一风霜满面的农妇从门里走出来,看到满满三驴车的读书人,露出天降横财一般的笑容:“呀,哪来这么多读书人?个比个俊俏。”
女装打扮的高程显得弱小无依,他跳到赵鸢身边,悄悄道:“赵大人,这真是正经地方么?我也是肃州人,怎不知有这种地方...”
农妇热心道:“赶路饿坏了吧!陈大娘给你们做好吃的,吃饱饭,睡饱觉,祝你们个个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