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延琮重新站直了身子,立在楼梯上。和银瓶的坦然相比,他竟然罕见地局促起来,两只手没地方放似的,从扶手上收回来,又背到了身后去,在袖子里找扇子,半天才想起这是冬天。
那婊子是她的……她的奶姐姐?李延琮没来由一阵心虚——他有什么可心虚?在世人面前表演荒淫是他保命的手段,更何况他再不济也是个王爷,肯到章台柳巷逛逛,那是神仙下降,光耀了他们的门楣。他对于自己从前那些荒唐艳史,从来都是理直气壮的,只是这一刻,对着银瓶,忽然像矮了一截子。
再想起那一晚,当夜他的轻蔑与倨傲荡然无存,反倒是那个吓得颤颤巍巍的小瘦马换成了一副漠然的神色,淡薄地望着他。
银瓶见他许久没答复,微微叹了口气道:“将军不愿意,就罢了。”
她再不肯和他多说一个字,转回身提起了裙子,颈子因为低垂而显得格外纤细。
“我——”
他当然不愿意!那个混乱的夏夜发生了什么,他自己心里一清二楚,把那么个女人摆在跟前儿,成天提醒着银瓶他的不堪,这怎么成!
可是银瓶再一次停下脚步,回头望着他。
“嗯?”
李延琮喉头动了一动,最终露出一个不怎么遂心的笑来,咬牙道:“知道了。”
如今整个苏州虽又归属了李延琮的麾下,只是妓馆生意凋敝,大多早已闭门不开。找个红倌说起来轻而易举,却也很费了些功夫。
比起吴娇儿的下落,更先吹进淮安府府衙窗棂的,是今上点将东北,裴容廷自请赴边的消息。
彼时整个大梁已经度过了这个格外惨淡的新年,无论庙堂之高抑或江湖之远,全没有一丝新春的喜气。本来皇帝发兵,只为收复辽东城安市城两座故地,谁成想高句丽虽物资匮乏,却私通突厥借来十五万蛮兵,加之气候恶劣,梁军连丧几员大将——包括那位内阁监军苏仁懋在内,被扶余兵将尸首悬在城外任意辱虐,扰得军心不振,将吏倒戈之事时有发生。
不但城池没攻下来,反被敌军撕开了防线,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梁军已被打退回辽水以西,死伤将士民夫无数不算,反倒被高句丽横夺了三座边城。
大梁也是弓马夺天下的,这等讨伐不成赔了兵又折城池的事,一百多年国祚从没有过。皇帝当年逼宫得来的位子,此时也不敢跪太庙求祖宗庇护,只能在养心殿怄得五内俱焚,连夜大开东城门,急召内阁兵部商议,征运民兵,调兵遣将。眼下逆局实难拆解,文臣里谁也不敢去抢这个彩头,就在这个当口,裴容廷——这个最合适的人选站了出来,上表请愿,自请领兵北伐。
皇帝难得有点顺心的事,当即许了他“若凯旋,当封爵”的承诺,听闻他仍未娶妻,又起了给他点鸳鸯谱选诰命夫人的心思。
裴容廷一一谢却了,叩首前只留下一句话。
“只解沙场为国死,毋须马革裹尸还。”
这话听着赤胆忠心,可细咂下来总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像是高渐离临行前喝下的最后一口酒,在风萧萧兮的易水,浓烧的灼热过后有酸苦的回味。
有言官批评他这两句典用得不好。
“倒像是不准备活着回来了一样。”
第51章
江南一年四时,永远是春日最好。
三月初,百里春柳,千里燕啼,人世间的烦扰是汤汤的流水,与吹开桃李的春风各不相干。石板街上马蹄得得,衙署仪门上的小厮挽住了马绳,李延琮下马进到后院换罩甲,头一件事不是吃茶,而是问府上的管事:“徐小姐怎么样了?”
管事的忙笑道:“爷走这一个多月,徐小姐别说二门了,就是房门也没大出,整日除了料理账簿,就是待在静室里念经。爷交代我时时关照小姐,不过小姐只找我要过两次东西,都是给海灯添灯油。”
李延琮从不信怪力乱神,没往心里去,叠着腿悠然吃着他的茶,忽听管事的又说:“小姐念的那《楞严咒》原是祈佑平安,人无横夭的经文。想来……爷外出征战,小姐也多有担忧罢。”
李延琮挑了挑眉,把茶碗盖又扣了回去。
管事的还有些事要交代,却见李延琮已经放下茶盏站起了身,提袍就往外走。日头恍恍惚惚打在他脸上,分明是没什么表情的,可就叫人看出了一团高兴。
这管事的是他从前藩王府的府官,见惯了他大笑冷笑皮笑肉不笑,还没见他这么喜滋滋又不好表露的神色。出了堂屋退到廊下,管事的见李十二抱着刀靠着栏杆靠着阑干打盹,走过去推了一推:“嘿,快别迷瞪了,爷都走了,还在这眼皮打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