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慢节奏的日子过得也别样惬意。
无论是文章,还是肉干,他们都得等。
但是不能干等着,还得想想别的办法,万一卖肉干行不通呢。
“我倒是有个想法。”施懿前些天就在琢磨,“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出一本书?”
既然都写文章投报社了,为什么不能写书投出版社。
真要出版成功,买得好的话,一版再版,版权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往上涨。
刚开始可能不会太多,毕竟他们两人都没名气。
如果后续这本书能支棱起来,应该还是能赚到一点钱的,两人也不是没出过书,写书对来说,还是有信心的。
但写书赚到的这笔钱,不是白给村子里,他们准备把这笔钱用来投入教育,也算是报答乡亲们的恩情了。
凌秋桑觉得可行,“先等报社那边的消息吧,要是文章能登报,我们投出版社的几率也大一点。”
他们这地方小,县城还没出版社。
“看来,我们得想办法去市里一趟。”
这一趟迟早都是要去的。
施懿:“下次看能不能跟刘建国他们的车挤一挤。”
这时候也没什么超载的说法,货车大,把他们仍后车斗里都行。
主要是想省钱,两人看着小日子过得惬意,但是实际上两人手里都没几个钱。
原主留给他们的不多,他们也不好全给人家用光了。
想自己赚钱呢,目前还没门道。
去市里一趟,他们同样也是琢磨着,想办法给自己弄点儿钱,他们手里有物资,卖点儿东西出去。
“行。”凌秋桑拍拍屁股,把施懿拉起来,“走,先回去写文章。”
这说风就是雨的。
两人回去商量了一下,就写这里故事。
从两个方向出发,一个是知青下乡的角度,另外一个角度是本地的牧马少年。
写这里的风光,写这里发生过的故事,里面再掺杂一点符合时代风气的正能量。
两人商量好了之后就开始动笔了。
都不消写什么大纲。
白天就把小书桌搬到屋子外头来写,光线好,路过的村民们都当他们是在复习功课呢。
偶尔还会有阿姨来给他们送点儿吃的,给他们改善生活。
时间过得很快,这一早,他们又接到了刘建国的电话。
他们已经去市里跑了一趟了,今天又是进藏,路过他们这里。
两人骑着马就过去了。
还是那个加油站旁边的停车场。
远远的就看见刘建国和刘浩一脸的喜色。
凌秋桑和施懿对视一眼,心想,牛肉干的事情,应该是成了。
果不其然,两人刚下马就被刘浩给拉住了。
带出去的二十斤肉干还不够卖。
他们去那些工厂门口摆摊的第一天,其实没什么生意,主要是价格吓退了不少人,但是就像凌秋桑说的那样,不缺有钱人想尝鲜的,买个一两二两的。
但是第二天,这生意就陆陆续续的来了,听说数量有限,这次都是半斤一斤的买,这也耐放。
第三天就全部卖完了。
这还是这个时代的物资匮乏,毕竟是外地来的,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牦牛,有试吃的,指甲盖那么大一点。
入口就是个香,还有嚼劲,总是觉得吃不够。
这不是,口袋里稍微宽裕一点的,都想买点,尝个鲜,或者留着招待客人。
外地特产呢,招待客人,倍儿有面子。
二十斤,全部卖完了,刘建国都没想到,两天时间,他们能赚20块钱。
有了这20块钱的赚头,他都差点看不上以前买的那些东西了,以前都是几分几分的赚,来回跑一趟,能有三五块钱的利润就很不错了。
刘建国把一把票子数给他们,一百四十块钱的批发价,好大一摞,清点完了之后。刘建国又拿出三百五十块钱。
“这次我们进货,我们拿五十斤。”
这么能赚钱,当然想跑一趟就多赚点了,大不了多跑几个地方兜售。
这吃的东西都是消耗品,一个月卖五十斤,那也是五十块钱的收入了,一年就是六百块。
都赶上城里那些工厂里的工人的年收入了。
凌秋桑这段时间心底那点儿忐忑也安定下来了,这生意能做,要是等以后顺利了,还能去市里开个专卖店什么的。
到时候就他们自己赚钱了。
现在不急。
“大哥,你还有别的货车司机给我们介绍一下吗?”凌秋桑怕他多想,赶紧说,“我的意思是别的城市的。”
刘建国就是天府市往这边跑,没跑其他城市的路线,但是他们运输队有跑其他路线的。
稍微琢磨了一下。
他是不是也可以批发价进货,然后少赚一点,把货拿给别的司机,送到别的城市去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