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妃+番外(275)

作者:百里砂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村里仍旧天天鸡零狗碎,琐事不断。

听说唐老汉想再去南屏山,却被那家人给辞回来了,只能家里蹲了,简直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听说,唐水芝也被程二郎给赶了回来,这些日子,倒是跟唐桂花走的很近。

这些事,很多人会特意跑来跟唐时玥说,可其实唐时玥连听的空儿也没有,她最近天天待在玥坊。

她对玥坊寄予厚望,准备做为一个事业长期做下去,平时全是按照现代方式管理运营。

玥坊第一批人手,已经进行了“考核”,没通过考核的,可以选择继续在工坊做白工,争取下一次考核通过,但下一次考核还没通过的,就要退回各村了。

而考核合格的,称之为“织师”,然后按着这个朝代的习惯,分了“小织师、织师、大织师”三级。还会发放铜制的织师腰牌。

未成织师的,不准私下教授徒弟,但只要成了小织师或以上,都可以选择回村,或者留下来。

回村的好处,是可以带徒弟,拿提成,而留下来也是需要带新人的,没有提成,但带出新人来之后,可以学新活儿,同时也可以参与高级考核,看能不能晋级成为“织师”,进而“大织师”。

虽然唐时玥没有明说,但大家也看的明白,如果成为“大织师”,就有可能被唐时玥收徒,那才真的能学到东西,地位也会高起来。

准确的级称,严谨的管理,有竞争,有市场,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有明确的上升空间,收入优渥,多劳多得,能者向上,这就算在现代,也是优秀的企业了,何况是在这个手工业并不发达的古代。

大家各取所需,各有选择。

很快,几个村中,陆续有人学成,然后由各自的小老师带来玥坊考试,而这个小老师,唐时玥也给起了个名字,叫“桥师”。

意思就是她并不是你的授业师父,只是一个传递手艺的桥梁。

这个想法,还是乔桑榆想出来的,这也算是一种对手艺的尊重和保护了。

当然了,考核是很严谨的,不合格的一律不通过,错一针都要全部拆掉重织,如果线已经损坏到织出来会有瑕疵,还要赔偿并追究“桥师”的责任。

因为这些是之前就定好的了,所以各个“桥师”也很认真,带过来的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而这些新人,主要的工作就是织袜子,计件工资,量一下子就上来了。

直到这时,玥坊的日常运作,才算是完全推动起来了。

这个期间,唐时玥基本上全程坐镇,大概是她名头太响,加上朝代的关系,没什么人会去讲人权,所以,比她想像中更顺利的完成了。

袜子的量上来之后,就开始考虑销售了。

这个时代的纸,价格还比较贵,木盒又太费工,所以几经商量之后,包装用的是绸缎。

一个精致的绸缎包,右下角绣着极小的四个字“秦州玥坊”,上头盘花扣扣着,里面装着两双袜子,分大小两种型号,适用于男女,售价说贵不贵,二十两银子。

唐时玥把销售工作全部交给了祈小郎,而祈旌很利索的,直接把袜子运到都城长安开卖。

最初的推广是从贵妇人圈儿里开始的。

虽然袜子的确是个小东西,但却是一个划时代的东西,上脚那个舒服劲儿,绝不是现在没弹性的布袜子可以比的。

这样贴心的礼物,二十两买来送出去,比送二百两的效果都好的多。

而且不止是送人,这个价儿,大多的人家,自家也舍得留几双穿穿,又软又暖又舒服,忍不住就要向旁人说起。

上行下效,羊毛袜以一种瘟疫般的速度,在长安城内迅速的流行了起来。

能在长安城经商的,大多都有敏锐的嗅觉,不止一个人看出了这东西的前景。

很快,玥坊就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唐时玥笑眯眯的婉拒了。

她说的很客气:“承蒙看重,但我们只是一个乡下小织坊,人手有限,没办法大量供货,所以只打算自己小打小闹的卖卖,就不与诸位一起了……”

大家都很奇怪,有钱为啥不卖?嫌钱烧手么?

乔桑榆就忍不住问了问。

唐时玥本质上还是一个挺爱得瑟的人,尤其问的人又是她唯一的徒弟,当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很简单啊,因为还不到时候。”

“现在的我们,在他们眼中,就是一个走了狗屎运的乡下小织坊,我只不过是把他们心里的话说出来了而已。而一个乡下小织坊,他们肯定不会认真对待,也肯定不会付出多少诚意,他们并没有‘势在必得’之心。”

“但是当玥坊的东西继续上市,越来越多,越来越红火,抢占市场,他们才会正视这些东西的前景,重视起来,开始认真对待。”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