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仍觉得这一切环环相扣到了某种不可思议的地步,她问:“你怎料定凤髓一定会从他的身体里抽离?”
谢慈用养得又尖又长的指甲,指了一下芙蕖的后颈:“那日在谢府的小佛堂,你暗示我遣退了左右,拨开头发,给我看了你的伤口。”
是有这么件事。
芙蕖那时虽引了母蛊在体内,却不知该如何使用,亮给谢太妃看的初衷,是想从她这里得到些指点,但谢太妃当时并未给她只字片语的回应。
谢太妃:“我见了你那伤口,便知道该着手给他安排醉浮生了。”
芙蕖因没有得到线索而暗自失望,却不知谢太妃已经开始给他们设局了。
“说实话,我没办法预知你们之间到底能活哪一个,但这救命的东西下到他体内才是最稳妥的。如母子蛊相引到他的身体里,他即使不用我这醉浮生,也会安然无恙。”谢太妃微微摇头:“我从不认为他会舍了自己的命救你,就算现在事实摆在眼前,我也不信。”
谢太妃是不愿意相信,却由不得她不信。
唯一的生机自是要用在谢慈身上的,芙蕖心里没有半点波澜,对于谢太妃而言,她那本就不多余的善心,肯对自己的弟弟伸把手,已是难得了。
芙蕖早就不会为了旁人的放弃而折磨自己。
除了谢慈,她不在乎任何人的态度。
她也从不把指望靠在谁身上,她知道,孑然一身的她谁都靠不住。
芙蕖向谢太妃伸手:“解药。”
谢太妃同样对她伸手:“鼓瑟令,来换。”
芙蕖说:“鼓瑟令我没有带在身上。”
谢太妃隐隐有翻脸的迹象。
芙蕖紧接着说:“别急,我现在就可以叫人回扬州取,但你要它做什么?谢老侯爷留给鼓瑟令的不过百余人,现下乱局已定,四方安宁,你要这百余人来南华寺给你扫地么?”
——“真会说笑。”谢太妃收回了手,“确实百余人没什么用,但我知道,我爹给你留鼓瑟令的时候,还交代了遗言让你替他办事。我就是想知道,他让你做什么?”
“老侯爷给了我一张名单。”芙蕖平静地说:“名单上有四十七个人,都是先朝因誓死追随老侯爷,而被无故处置的战袍兄弟。他们多被流放在边关或蜀中,名单上记着他们的名姓和所在,有些已经死去了,有些还在活着受苦,老侯爷说,若有朝一日得见云开月明,让我去找到这些人,该接回家的接回家,该体恤的体恤,而那些已经死去埋骨异乡的,也都迁回故里安葬。”
谢太妃的表情变得错愕。
芙蕖说:“谢太妃,鼓瑟令可以给你,你若是想承先父遗志,完全这些事情,也是合情合理的。”
谢老侯爷膝下子女两个,却将死前最放心不下之事交给了一个外人去做。
芙蕖猜不他老人家的心思,却能觉出其中别有深意。
谢太妃安静了片刻,一抚广袖,说:“罢了,我不爱揽这出力不讨好的活,一块破牌子,你还是自己留着吧。”
芙蕖又开口跟她要解药。
谢太妃说:“把他安置进屋,解药方子已配齐,但需要熬制三日。”
三日,芙蕖只做了一件事情,煎雪煮茶。
谢太妃只肯给她六安瓜片。
煮出来的茶除了苦还是苦。
煮茶的炉子旁边是药炉。
芙蕖必须摆在自己跟前不错眼的盯着才放心。
竹安和吉照也跟着熬鹰似的守在院里。
谢太妃早晚各来一次,一呆就是小半日,偶尔,芳华长公主也会来瞧热闹。
芙蕖闲时发现,这两位曾经尊贵的女人相处的当真不错,从她们互相的咬耳朵,换手帕,还有窃窃的笑声就能感觉到,骗不了人。
也不知她们是苦中作乐,还是当真乐在其中。
第三日,谢太妃呆到晌时便回去休息,还是贵人的习惯,午后小憩不许人打扰。
芳华长公主便趁这静谧的时光,独自来了。
芙蕖一看便知她是有话单独要说,先把待客的茶给倒上了。
芳华长公主垂首盯着那难以下咽的苦茶,失笑:“回去我让人包些今年的新茶送来。”
芙蕖拒绝了她的好意,说:“也不必,药今晚便煎好了,等他服过解药,我就带他离开这里。”
芳华瞧着她决断安排的模样挺像那么一回事的,揶揄道:“你怎不问他的意思?他可是你主子啊。”
芙蕖转头瞧向房门,眯了眼睛,说:“都趴了,就别想着耍主子威风了,什么时候能站起来再说,我要……把他藏在一个没人的地方。”
后半句话,芙蕖是咽在嗓子里说的,芳华并没有听清,不过她也不追究,今日她来,是为了一件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