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359)

王红熬了几晚,理论和实践都全部捋清楚,又在网上看了好多现场视频案例,这才只身前往,去了水电站。还是几年前那一家,她钻进淤泥洞里,有相关人员陪着,换闸刀开关。又去运行现场,换掉损坏的各部件。再去看,主厂房,副厂房,各压力阀表值均在安全范围内。总值长全程陪同,最后来到中控室,开机试运行。一切正常。全场大小领导热烈鼓掌,欢迎这位巾帼女战士。

王红望着眼前的沸腾人群,她又想起了几年前,满小川在这里,对她在电话里的救援。恍惚一瞬间,忽然,她笑里带着泪,也不知道,他在非洲还好吗?

BB 机滴滴响。王红取下来,看见汪董的留言:联合国工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举办国际小水电培训班,为期一周。就在你出发的单位,你先暂时等候,我已经联系魏总了,会派陈大河,还有满小川,带领非洲同事前来学习。你们可以借机会见。

第164章 博爱大爱

埃博拉疫情在爆炸式蔓延。李毅连夜做出决定,在重灾区建了几所留观医院。又一批援非医疗小分队到来,中国首都一家解放军传染病专职部队刚下飞机,就入驻忙碌起来。

与时间赛跑,抢救在争分夺秒中进行着。

陈大河所在的医院。只有他一人彻底痊愈,剩下的,还在持续低烧和呕吐中。医疗队组长很快累倒了,也出现发烧症状,仪器检测,已经被感染。李毅当下决定,必须让其休息隔离。采取新的医疗方案:输液、抗感染、营养支持,常规生化检查。

体温、血压、脉搏,这些生命体征的检测,同事们做得异常细微尽责。组长是他们的领袖和旗帜,让他恢复,让其投入生龙活虎的工作状态中,才是最常态,这也是保证零感染的一种使命。

眼看着,国际上的许多救援医生,被感染身亡,那些被死亡吓倒的,还是知难而退了。

李毅日夜驻守在医院第一线,给大家增加奋斗的信心,慷慨激昂道:“我们中国医疗队,远离国家和家人,背负的是一种重托和责任,只要我们做好防护工作,和当地医护人员,真诚友好合作,携手努力,我们就能打好这场抵抗埃博拉的攻坚战。”

众人们干劲更足,一家家医院,一个个濒临死亡的非洲人民,在医疗队的抢救下,正慢慢走向健康。没有人知道,穿着四层防护服的医疗工作者,每天所处的环境都是三十多度的高温,贴身衣服里,都是汗流浃背。回到住处,蚊虫叮咬,这里水源稀缺,饮用水跑几十里以外购买。洗澡洗头很奢侈。只能用蓄水池里的雨水。青菜只能自己栽种,在国内带来的蔬菜种子,住房过道里,用土培出来一小块,撒上,长出叶来,放到面条里,补充一点维生素。锅碗瓢盆,也是国内带来的。

晚上,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大家聚在一起,都不说话,都在想念国内的亲人。电话一月半载通不了一次,只能在每晚临睡前,在 BB 机上留言,很简单的,勿念,很好。几个字,会穿过半个地球,相互握手后,这一天,才算是圆满拉下幸福的帷幕,画上句号。那一个个沉醉的鼾声,就是最好的答案。

陈大河又回归到工作战线了,随同前来的,还有李毅带领的医疗小分队,李毅继续鼓舞着大家的士气,说道:“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目的是要筹建非洲的基础建设,我们任务紧,工期重,又要时刻面临恶劣的外部环境。但不要气馁,我们的国家会保证每一位在非洲的同胞们安全健康,我们的医疗队会定期来检查检测,严格预防病情侵入,我们的维和部队,也会在外来出入上,把好整体大关。现在,我们的两个机组,都已安装检测完毕,希望大家再接再厉,胜利完成既定的任务。祖国会记住大家的,非洲人民也会记住大家的。”

魏总接过李毅的眼神,说道:“我们感谢李毅大使,感谢他在这次埃博拉疫情中,与在非的中国同胞们心连心,同志们,李毅大使在非洲扎根已经二十多年了,他是追求父亲的遗志前来的,他的父亲曾经也是一名援非水电站工作者,那是国家派出的第一批援非人员,有基础建设的项目工作者,有农业技术专家,有医疗工作者。临行前,是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亲自送行的。非洲气温高,一些流行疾病一直盛行,有许多援非人员,被疾病感染,都倒在了工作第一线。但,历史赋予的使命,让我们义无反顾!时光荏苒,从第一批来到这里,让这片土地生机盎然,到现在,这根接力棒又传到,我们在座的每一双手上。世界是一个共同体,我们祖国派出的一批批援非小分队,已经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已经开启合作共赢,走向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