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人一组的,更多的是三人一组。
最后整个连队一共分成了四十二个组,分别领到了生产队的船,在姚昌盛的带领下跟随生产队的渔民一起去采收海带。
收海带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算是一门力气活,只需要用一根带铁钩的竹竿,把生长在苗绳上的海带勾上船,再用刀割掉好捆到一起,直接搭在船上,一直割一直割,到船满了放不下了差不多就可以回去了。
整个学习过程不超过半小时,连队的人都掌握了海带的收割技巧,开始正式进入到收割海带的工作中。
姚昌盛一眼就认出了董晔书,知道他是之前在海上救过自己的人,趁着收海带的机会,他故意把船划到了董晔书旁边一行,高兴地打了声招呼,“同志,又见面了,你咋分来跟我们一起收海带了?”
董晔书也认出了他,一边拉海带一边回答道:“之前在救援船上是训练,正好碰上了。”
“这样啊,那真是巧了。”
姚昌盛知道军队有纪律的,他不能问太多,聊了两句便没再随便搭话,专心收海带。
生产队的人一年到头基本没有闲着的时候,不是收海带就是去海上捕鱼,无论哪一个都要花很多力气,干多了也就习惯了,有自己的省力技巧。
但来帮忙的新兵可就没这么轻松了,军队训练都会遵照严格的训练计划来,多少能喘口气,而且基本在陆地上。
不会像现在这样在船上,而且是机械性的重复一个动作,一整天干下来,一个连队的人都累瘫了。
收割好的海带要拉到晾晒场利用太阳进行晾晒,岛上下午四点以后太阳光就不太强了,基本就不再收割可以准备返航了,不然时间太晚海带没法晒,容易影响口感,还会变质。
一天的收割工作结束,姚昌盛想邀请他们到家里去吃饭,“收了一天的海带肯定很累了,今天不回部队了就在我们队里吃怎么样?”
孟长乐连连摇头表示拒绝:“不了不了,这不符合军队纪律,姚队长,今天我们就先回去了,明天同一时间再来。”
害怕姚昌盛继续客套,他赶紧领着连队的人回去了。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一会儿就消失在他们的视线里,姚昌盛心里只剩感激,“哎,军队的人真的帮了我们很多。”
当天回到宿舍,董晔书自然不会放过把去生产队收海带的事情写进信里的机会。
姚海芸过了四天收到信才知道董晔书今年被分配到他们生产队帮忙,她知道军队一直都有这个传统,但没想到这么巧。
海带要抢收,一到收获季除了下雨的恶劣天气,基本一连一个多月都没有休息时间,只要天晴了就要出去海上工作,是没有休息日的概念的。
军队既然是来帮忙的,也没理由歇着,休息日照样过来收海带。
姚昌盛其实更希望他们一周能休息两天,毕竟这本来不是军队的工作,他心里也觉得太辛苦了,极力劝了一番,但最后拗不过孟长乐,只能任由他们去了。
不过他们实在心里过意不去,在周六周日这两天,安排家里人在家煮了海带绿豆甜汤,送过来给战士们解渴。
姚昌盛也学聪明了,不说是给军队喝的,只说大家都可以喝,锅里有直接盛,不限制。
请吃饭花费太大孟长乐肯定是不同意的,但只是喝点解渴的水无伤大雅,这样也有利于激发连队战士的积极性,维护军民感情,因此孟长乐默许了。
两百多号人连续一个月每周两天煮两锅甜汤的成本可不小,这个钱马兰英肯定是不愿意出的,经过商量,大家决定从生产队的账上走。
钱既然不用他们家掏了,马兰英也愿意接下这个活,在自己家煮甜汤,用点柴没什么。
甜汤现在用的是生产队的钱,这样一来,左邻右舍也不顾忌了,花的是大家的钱,不喝白不喝,现在不喝平时哪还有能喝甜汤的机会,糖可是稀罕物。
一看时间快到了,大家吃过午饭就拿着碗大家聚到了姚家排队,都等着盛汤喝。
院子里站不下,大家就在外面等,乱哄哄的。
姚海芸从厨房走出来看到这阵仗,感觉四锅甜汤都不够喝的,艰难从人群中逃出来回到厨房,“昨天也这么多人吗?”
林秀莲在帮妯娌烧火,回道:“今天周日都休息,来的人多。”
人心就是这样,有便宜不占是傻子,更何况甜汤花的是生产队的钱,大家就更有理由过来要汤了。
潘冬珍皱了皱眉,跟马兰英说:“外面人太多了,不都分点我们恐怕没法运到晾晒场去,不然多做两锅,给军队的正常放糖,其他的少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