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学在姚家村,小学生早出晚归,路上要走个把小时呢。
大集体,集体荣誉感还是有的,学校要是盖在自己村子,孩子们上学少走不少路。
全村的大会开到深夜,把盖学校的砖头、瓦片、木料、沙子、石灰都凑齐了,还凑够了二百多块。
村里从砖窑厂的收益里,拨了二百块钱出来,凑在一起先去定水泥和玻璃窗。
窑厂的知青看到晒谷场火把通明,人声鼎沸,问同伴,“齐云村开大会说什么呢?”
其中一个刚回来的男知青,感慨道:“他们商议盖初中,没等财政拨款,自己村子把大半的建材凑齐了,这个村子可真团结。”
“盖学校?那我们是不是能去学校当老师?”
“想什么呢,你是师范毕业的吗?”韩心欣整理更多汁源,可来咨询抠群幺污儿二漆雾二八一打了个哈欠,说:“咱们是来农村建设生产的,别想着偷懒。”
…
一大早的,韩心欣第一个起床梳洗,带着自己的口粮,和昨天才结识的知青同伴们说:“我自己去找老乡搭伙,你们等村里人来喊。”
“你去谁家?”
“不关你的事。”
韩心欣一路问到姜美心家,走到门口闻到喷香的肉味儿。
“美心姐,我来啦。”
姜美心正在厨房切手擀面条,猜到她会主动来,把面条下到锅里,和老三老四说道:“这是你们舅舅的亲妹妹,叫小姨。”
“小姨。”老三老四叫起来没负担。
老二低着头叫了人,老大支支吾吾,叫了比他大不了多少的韩心欣一声,“小姨”。
老大和姜美心说:“娘,今天要学拖拉机驾驶,我早点去公社。”
姜美心给他装了几个馒头,“行,你去吧。”
“向东,你等下。”
韩心欣一副长辈的口吻,叮嘱道:“要是在村里碰到肖闻倩,你少和她说些话,也别答应帮她做事儿,知道哪个是肖闻倩吧,就是昨天拖拉机上和你问话最多的知青。”
秦向东点头,“谢谢小姨。”
姜招娣心尖儿颤抖,又不好意思问,低着头捞锅里面条。
姜美心瞪一眼韩心欣,和招娣道:“说几句话没什么的,你小姨只是预防,昨天回来的时候,那些知青还不知道向东结婚了,现在知道了,肯定不会主动接近。”
姜招娣忙道:“姑,我没多想,小姨吃面吧。”
韩心欣老母亲长辈心态,比姜美心急。
她拍拍招娣,“放心吧,小姨会帮你看着的,还有向南,这些知青将来都不会留下来,那个闵秀春和你差不多大,模样确实好看,你可不要暗恋她,她过个一二年就要回省城的,到时候受伤的只有你。”
“小姨,我还小呢。”姜向南脸红耳赤,端了饭碗去外头吃。
姜美心给韩心欣一碗多加了排骨的手擀面,说道:“正好赶到插秧,今天会很累,早上吃饱点。”
农村早上不会吃这么好的,今天早上的排骨手擀面,是为她准备的。
韩心欣感动的不行,“姐,你真是我亲姐。”
隔壁秦家老宅搭伙的闵秀春,穿着的确良浅绿上衣,到小腿长度的长裙,黑色皮鞋,过来串门儿。
“韩心欣,你吃的排骨面!”闵秀春瞬间觉得碗里的鸡蛋面不香了。
“嘿嘿,这是我外甥们给我接风的,你羡慕也没用。”
闵秀春对姜美心有印象,昨天在村部看到,不敢相信再嫁了三次、是四个孩子的娘。
虽然秦向东是继子,但姜向南听说是亲生的。
看到蹲门口吃饭的姜向南,再看看姜美心,确实有点相似。
闵秀春惊讶的不行,说:“姜大姐,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儿子,看上去像姐弟,真的是亲生的吗?”
老四立刻说:“当然啦,我和二哥都是娘亲生的。”
姜美心解释道:“农村结婚生孩子都早,我生小南的时候,也就你这么大年纪。”
闵秀春听说姜美心家里伙食在村里最好,提议道:“姜大姐,我也能来你家搭伙吃饭吗?”
姜美心劝道:“我公爹家平常早饭只有稀饭大馍,今早给你单独做鸡蛋面,你要这点苦都吃不了,趁早打电话回家,叫你家里给你接回去。”
闵秀春赌气,“我才不回去。”
“你等等。”姜美心叫住她,“换身干活的衣服吧,你这一身,可下不了地。”
韩心欣和姜美心努嘴,“大小姐一个,就算和家里关系再不好,都不可能要一个农村的女婿,姐,你可千万看好小南。”
“小南还小呢。”姜美心笑道:“你呢,也得当心点,村里多的是还没娶媳妇的青年,保不住打你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