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种辣椒[穿书](29)

作者:己亥之冬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因为从六月开始,几乎已经近三个月没下雨。

夏天天气炎热,连水坝和小河里的水都少了好大一截。村村户户,都在抗旱浇水。

在山水镇,组织村里抗旱浇水也成了最最重要的事情。

镇里直接下了行政命令,所有的事情靠边站。一定要让每个村都浇上水,一定不能出现村和村之间因为抢水发生的械斗。

于明忠扔下镇里的其他工作,不论多热的天,多大的太阳,都要求农技站里的几个人,必须到村里去。

先去了最困难的,半山腰的山弯村。

到了山弯村,七十多的支书老花,正顶着大太阳,站在轰隆轰隆抽水的电机旁边,让村民排好队,一户一户取水浇地。

老花见了于明忠,让李静带着农技站几个人到田里看看。

山弯村形势非常不乐观。

平常年景就水少,现在缺水更严重。一眼望去,本该绿油油的玉米地蒙上一层干枯的黄色。

“那边怎么回事儿?”于明忠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地。在一片斑驳的黄色中,那块暗绿色几乎没有黄的地块,显得尤为突出明显。

“哎呀,不得了。”李静看向魏檗,说:“那是开过沟的试验田!魏科长真厉害,这块地旱得就比别的地轻。”

“去看看。”

大家到了跟着李静到了地头上,沟里有刚浇过水的潮湿,地上的玉米苗,虽然叶子也因为缺水卷曲,但几乎看不到干枯发黄的叶子,比其他地块好太多了。

“开沟真的这么有用?”于明忠既安下心来,又疑惑不已。他下到田里,拿起一块土坷垃碾了碾,没有发现一滴水。“这土不一样这么干?我看比没开沟的地还干。怎么会不太缺水?”

魏檗也走到田里,她伸出手,在田里向下挖。挖到五厘米左右,土壤开始带了湿意,挖到十厘米左右,地里的土开始粘手。

魏檗指着自己挖出来的小坑给于明忠看,“地表虽然旱,但往下五厘米,十厘米,你看,因为水是从沟里通过土壤缝隙的吸附渗过来的,所以土壤墒情*并不差。”

她拍了拍手上的土,给于明忠和李静解释:“没有开沟的,把水浇到表层,不但蒸腾严重,并且因为突然水太多,真正的有效下渗反而不多。”

“唉。”于明忠忍不住叹了口气,问李静:“如果现在再组织全部村民开沟,能行吗?”

“啊?”李静愣了一下才说:“这个俺做不了主,得问问俺老公公。”

中午歇着的时候,老花听了,摇头哑着嗓子说:“你要是早说,说不定能行。现在都旱急眼了,再说让开沟,那肯定不行。开沟毁粮食啊!”

于明忠眉头紧锁。

魏檗问:“开沟的田明显不怎么旱,大家都能看到。怎么还不行。”

“人心难测。”老花支书把魏檗当成自家后辈,耐心给她解释:“大家伙儿都觉得自己能抢到水,把自家的地浇到不缺水。谁都不想减自己家的粮食。”

“再说了,你说开沟好。开沟多收粮食,现在谁也没见到不是。”老花摇摇头,指指自己,“现在不让他们开沟,打出来粮食少,因为天旱,大家伙也就认命了。如果现在让开沟,到时候万一粮食少,人人赖你。你知道吗?”

魏檗皱眉想了一会儿,点点头。

她懂老花支书的意思,有时候技术和实际操作是两码事儿。

技术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但是在现实推广和操作中,人心总是下意识回避自己的问题,把错误归结到别的地方。有可能把其他因素造成的错误后果,推到没有错的技术上。

“都要有个过程。”魏檗对于明忠说:“急也急不来。”

于明忠叹了口气,他自然明白老花和魏檗的道理。他现在后悔没有在全镇组织开沟,往前追溯原因,不就是自己当时心里也不敢完全相信这个新技术么。

从山弯村离开,于明忠又带大家去了山南村和油山东村。这两个村也一样,开了沟的田,比没开沟的,明显旱得轻。

除此之外,于明忠还发现,每个村里,经常遇到老百姓,对魏檗特别热情。

一问才发现,魏檗短短一个月时间,已经在每个村里有口皆碑。

小魏真不赖,有知识分子的学识,却没有知识分子的傲气。于明忠起了历练历练魏檗,尽早把农技站交给魏檗的心思。

过了几天,镇上又出了文件,镇长带队,要求所有股级以上干部包村下沉指导。

本来没有魏檗这个还没过试用期新人的事情,但于明忠打定主意培养她,想让她在领导面前表现表现,露露脸,简单征询了下魏檗的意见,把魏檗的名字也报了上去。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