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夷人家(103)

月街的两个寨子各有其特色,但要说到热闹繁华,却是远远及不上河谷里的圣河湾——南圣山上有南圣河,北圣山上有北圣河,两条圣河在此相遇,又与横贯整个前巫夷的大邬木叶河在此交汇。三江汇合之处,自来便是物质集散之地,更别说万年以来,巫夷人开拓出了大大小小十数条运河,最大一条即是逦行江,其终点便是圣河湾。

是以圣河湾上河道纵横,很有些北地水乡的韵味,自古以来即是繁华兴盛之处。目前湾上常年住着九万余户人家三十余万人口,加之赶山会在即,又有四五万人从各处风涌而至,但见得每一条大街之上都是马车奔忙,街道两边人流如织,整一个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暄闹不已。

两轮车不能进入马车道,只能跟行人抢道,这方面黑头小阿哥诺阿亚堪称行家,弄个拥挤的地方,他愣是没下车,凭着超人的车技以及大小两只黑头仔的大嗓门(车笼头上挂着的那个小铃铛已经没多大多用处了),在人流之中钻进穿出,一路飘忽着安然前行。

三人一车在街上穿行了约莫一刻半钟,诺阿亚右脚点地,停在一家木器店门前。

车还没停稳,朗阿贺就稳稳当当地从车笼头上跳下地,兴冲冲奔到店门边,冲里面大叫:“阿妈,阿妈,我先过南阿哥家里去了,今天中午有凉面吃!”

车上的诺阿亚直接翻了一个大白眼。

阿苏南不禁莞尔,听这理直气壮的,这是把他家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呢。不过他也不觉得有啥不妥,反正这些年他也是把这小子当作亲弟弟来养的。

阿苏南原本没打算下车,不用想都晓得今天的生意必定大好,他就不进去添乱了。不成想耳朵太好使,立即就听到店子里面贺仔阿妈冲着自家儿子大叫:“不准跑不准跑,贺仔你给我回来,你阿爸有物事要交给你南阿哥……”

阿苏南一愣,随及想起自己托浸阿叔做的寿辰礼盒,连忙下车,抬步即往店里去。

要说朗阿贺他阿妈做啥会出现在圣河湾的这家店子里,这就当真叫做“说来话长”了。

……

话说七年半以前,阿苏一家由朗阿寨搬往乌衣寨,乌衣神庙在兑现承诺时释放出了极大的善意,提供的六亩免租农田全都是一等一的良田,居住的木楼虽不在“叫鱼街”那等繁华街段,却也位于两条巷子的交汇处,家门口就有一口公共水井,是个做生意的便利地方,阿苏家至此在乌衣寨安家落户。

实际上,神庙并没有给予阿苏一家特别照顾,那次觉醒的巫童有十一个之多,凡是十二岁以下的都得到了同等承诺,不过真正搬来的只有五家,其他人家出于种种顾忌,主要还是山里人见识不够舍不得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那点家业,又生怕到了乌衣寨人生地不熟生计艰难,思虑再三给放弃了。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雨满阿爸就特别特别想要搬家,可惜被栎侍者不温不火一句“雨满过十二岁了”给拒绝了。雨满阿爸大概是想搬家想疯了,可能也是让女娃觉醒给冲昏了脑袋,觉着栎侍者不是巫士没啥个了不起的,竟然还敢还嘴说“阿苏措也过十二了”,那天碰巧灭绝师太就在旁边,当即就冷下脸说了声“他家南仔才七岁”,一下子就把他的乌衣梦给彻底灭绝了,大半个朗阿寨都觉着大快人心,很是解气。

五家人搬来乌衣,两家人自觉除了种田啥都不会,选择住到神庙的农庄上,图个便利。住乌衣寨里的有阿苏家和朗阿浸家,还有刀莱寨的德夙家,这三家人都不是盯着几亩农田过活的,阿苏家就不用说了,会做很多好吃的新奇吃食,而德夙家原本就是刀莱的富户,在乌衣寨有亲有友,搬来后开了一家山货店。

不过,三家当中最是出人意料的,当数朗阿浸家。

朗阿浸身有残缺,做不动重活,家里只有贺仔阿妈一个人下田,原本大家都替他家捏了一把汗,谁成想刚一安顿下来朗阿浸就进了乌衣寨的木器工坊,而且他进去还不是当学徒,一进去就是匠师,不用干重活,每天就是动动嘴皮子,第一个月,就拿回家六个银角子!

而且吧,朗阿浸还不是一整天都呆工坊里,工坊应许他吃过午饭才上工,每天上午他都到“乌衣学馆”听讲,跟阿苏南还做了一整年的同窗,直把旁观者看了个目瞪口呆,就连阿苏家最不喜欢读书的巧月阿朵,学习态度都因此端正了许多,不再是一看到自家小弟拿出课本就顺着墙根儿悄摸摸地溜走。

这些个人家当中,过的最好的当然还是阿苏家,谁叫他家有个做弊器呢。刚开始他们也只是想着开个食坊卖点吃食贴补家用,不过等到阿苏南确定自家的吃食很受欢迎、而乌衣寨的购买力又足够大之后,策略就完全变了:他家把零售改成了批发,虽说利要薄上一两成,却省下很多心思,阿苏南觉得很值。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