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持悬念增强对比,主角和反派的对话没几句,倒是详细描写了两个人吃锅盔的细节,以及锅盔的味道。
看完这段,读者们纷纷表示被馋到了,还有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挑了锅盔作为对象,而且描写得这么馋人。
上周孟杨参加一个读者见面会,就有书粉问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我写这段的时候,住在一个农家乐里,叫在云间,刚好那天老板做了锅盔,味道非常好,我吃得时候正好在设计情节,于是就有感而发写了这段。”
要是放在平时,听完也就当成个小故事结束了,但正好这段时间,在云间这个名字可是上了好几次热搜。
书粉再一追问,还真就是同一个在云间。
孟杨还强烈推荐了在云间果酒,说是多亏了每天来一小杯,他赶稿期间才能睡个好觉,顺畅写完新书。
这下在云间这个名字可在书粉圈里出了名。
甚至有其他作家的书粉也纷纷表示,让编辑把赶稿期作者都送过去,说不定有奇效。
原本住在在云间的客人里,就正好有几个孟杨的书粉,看见采访之后别提多激动了,先是来问了一堆孟杨住在这里时候的问题,然后就个个都说想尝尝锅盔。
就连来吃饭的客人里,也有不少人表达了好奇,线上还有人来问有没有锅盔卖,他想专门来打卡的。
这突然来的热度,时筠当然不会放弃。
她干脆就在这周的早餐菜单里加上了一次锅盔,如果效果好,后面就也可以作为小吃品类,节假日或者流量大的时候,就很合适售卖。
虽然都叫锅盔,但其实真要论起来,市面上有很多种不同的形态。
大的小的,面厚的面薄的,卷馅之后压扁,馅料和面饼融合的,馅料包在面饼里的,都是不一样的做法的味道。
甚至还有把净面的锅盔烤好之后,再划开往里面夹馅儿的。
至于馅料,那就更是丰富多彩了,甜的咸的,肉的素的,夹馅儿甚至还有用凉粉的。
这次时筠就准备做最经典的梅干菜猪肉和红糖两种味道,酥脆口儿的锅盔。
梅干菜时筠去年晒腊肉的时候也晾过,家里吃是够了,但在云间用量太大,现在用的都是在附近村里收的。
前不久菜单上新添了一道梅菜扣肉,也收到了很多好评。
因为要和面发面,所以今天时家人动身得早,到在云间的时候天都还刚刚亮。
时筠先去了厨房,把面粉拿出来赶紧和了个面,绵软光滑的面团放在一边发面,她又开始准备馅料。
梅干菜用温水泡发之后洗干净,洗的程度就可以控制咸度,然后捏干水分切碎,加了点葱花下锅炒出香味来。
把炒好的梅干菜,剁碎的五花肉,以及葱姜末混在一起,加上一点点盐、香油、白糖等调味。
时筠选的肉是偏肥的,这样烤出来不会干巴,汁水足会更香。
发好的面团膨胀变大了许多,时筠把它扯成小剂子,再揉圆放在一边。
小圆面团要刷上油,盖上保鲜膜,醒个二十分钟左右才能用。
醒好的面团压扁,包上混合均匀的梅干菜鲜肉馅儿,再直接把口捏紧就行。
捏成个包子状之后,时筠把包好馅儿的面团压瘪,拿出擀面杖擀开来。
擀薄之后,再拿起来拽着两头轻轻拉扯一下,稍微破点皮也没关系,一定要够薄,烤出来才能酥脆。
至于红糖的,馅料是用红白糖和面粉混合。
做好的锅盔撒上白芝麻,就可以进炉子烤了。
这个炉子还是时筠从家里仓库翻出来的,时振远年轻时候折腾着要去摆摊的时候用过,后来就闲置了。
相比烤箱,炉子虽然老旧也不方便,但烘烤出来的香味却是无法替代的。
等到住宿的客人起床时,打开窗就闻到了后院里浓郁的梅干菜香味,还有麦面的味道。
陆陆续续下楼,几个人才坐下,时振远就端着一篮子刚出锅的锅盔上桌了。
虽然有两种味道,但不需要他介绍,客人们一眼就能认出来。
梅干菜鲜肉的锅盔因为面皮太薄,透出了里面深褐色的梅干菜,表面还有不少地方都被肉馅的油汁浸透了,看起来就香得不得了。
有人顾不上矜持,抬手就抓了一个,然后咬了一大口。
锅盔又薄又脆,尤其是擀面杖擀过那一面,原本就被擀得很薄,烤完之后更是极为酥脆,一口下去甚至有些崩裂开。
梅干菜和肉末铺满了整个锅盔,即使是第一口,也能尝到完满的馅料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