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一起练刀功,一起跟着大师兄学厨的人,如今都散落在各个分店。
加上他在得兴楼这么多年,后来认识的人也不少,找其他分店的人帮忙,接收几个年轻厨师转过去还是很容易的。
彭立临走前找了几个老朋友,把这事办好之后,才回了老家。
老朋友们一联系,说起当年的得兴楼,都是唏嘘不已。
那时候上有凌老爷子坐镇,是得兴楼的金字招牌。
下有一群好手艺的师兄师姐们,大师兄卫则走的是传统厨艺路子,刀功火候都是苦练过的,手艺最肖凌老爷子。
还有凌晚师姐,她却不拘一格,经常去探寻其他酒楼,甚至各色西餐,做的菜也常有创新,硬功夫上和大师兄比还差点,但厨艺上的灵气却极盛。
但也是这一次次的外出里,她意外认识了姜鸿业,又发展出感情,最后结了婚。
他们这些小厨师们,都以为大师兄和晚师姐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姜鸿业极为殷勤,生生磨得凌老爷子松了口。
后来凌家外孙女出生,得兴楼更是被国家领导选中接待外宾,一切都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好光景。
可惜,这些都在那场大火里消失殆尽。
凌晚师姐意外去世后,老年失女的凌老爷子也一下子衰弱下去,没两年就走了。
接连置办完师妹和师傅的丧事,卫则大师兄头发白了大半,选择接受一位定居海外的富豪邀请,离开国内去做了富豪名下庄园的主厨,后来在富豪手下的连锁中餐厅工作。
得兴楼也到了姜鸿业手里,他让孙志安打着凌老爷子亲传的名头,找了不少凌老爷子交好的人帮忙,倒也把得兴楼开到了现在。
经历过那段光景的人,再看如今苟延残喘的得兴楼,只会觉得可惜,不知道这老字号还会不会有重新焕发光彩是一天。
彭立回老家看望和兄嫂同住的父母,正好上大学的侄子也放了暑假回来。
“这次回家,怎么不缠着你小叔做好吃的了?”
一家人好不容易整整齐齐坐一起吃饭,彭立大哥看着儿子,倒是有些奇怪。
彭立这侄子是个贪嘴的,以前每次回老家,他都得缠着要吃各种美食。
“爸我不是跟你说了,前几天考完试我们几个同学去了那个特别厉害的农家乐,说实话,我觉得那儿饭菜比小叔做的还好吃点。”
彭立侄子一边说话,一边还回味起了当时吃到的菜,忍不住咽了下口水。
“臭小子瞎说什么呢,你小叔那可是在得兴楼当了十多年主厨,随随便便来个人都能比他手艺好?”
彭家大哥是不相信儿子的话,彭立却有些感兴趣。
“什么农家乐能让你这么夸,跟小叔说说。”
“叫在云间,我说真的,小叔你有机会也可以去尝尝,里面的菜真是绝了。”
彭立一听,这不就是最近圈子里声名鹊起,孟杨推荐的新店,之前手下几个年轻厨师也提到过。
“确实该去尝尝,这样吧,你陪小叔再去一趟怎么样,所有的费用我都包了。”
这种好事彭立的侄子当然不会拒绝,立刻包揽了订票安排住宿等活儿,没两天叔侄俩就到了云溪村。
“小叔,现在不用站那儿排队了,拿了号等着叫就行。”
彭立侄子上次来的时候,那可是在外面排了好几个小时,最后才吃上。
“现在他们每周二都休息,还好我们没选周二来,不然就吃不上了。”
看着门庭若市的农家乐,彭立不禁又想起曾经的得兴楼,自己是该早点出来走走了,熟悉的人都离开了,光守着个空壳有什么用。
拿了号,两人就在村里逛了一会儿,手机上提示即将到号的时候才回去了。
虽然只有两个人,但叔侄俩一脉相承的好胃口,最后足足点了三菜一汤,还有推荐的甜品。
其他菜都需要现做,绿豆沙就最先上了桌。
彭立侄子点的是绿豆沙牛乳,里面还加了糯米圆子,彭立则要的是纯绿豆沙。
叔侄俩要的都是冰镇的,端上来时还微微冒着寒气,小碗外面都结了一层细小的水珠。
才一看碗里的绿豆沙,彭立心里就赞了一声好。
如今这老手艺的绿豆沙可不常见了。
把煮烂的绿豆打碎,那只能算是绿豆糊糊,可称不上一句绿豆沙。
就得煮熟去壳,熬出沙来,才是那个味道。
但这种做法费时费力,如今已经没几家店会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