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端着杯茶叶水,也没急着走,“具体都是怎么做的,你记住了?”
夏芍一怔,但还是点点头,“记住了。”
老罗没再说什么,把茶叶水喝完,茶叶渣子倒进垃圾桶,走了。
临时车间里只剩下夏芍一个人,窗外的雪不知何时也已经停了,只天色依旧有些暗。望着老头儿走远的背影,夏芍不由去想:老罗做这个蜜三刀,不会是想教她吧?
第二天,二百斤蜜三刀就分散着送到了江城几个商店和附近县镇的供销社,送得很顺利。
送货的人回来说,沟里比市内还要冷,远一点的地方已经开始上冻了。蜜三刀送过去,糖壳完全不会化开,就是沟里那边收入低,这种细点要的都不多。
也不知道是不是巧,那人来回话的时候,夏芍刚好被老罗叫来帮他收拾办公室,在旁边听了个全程。
转过天老罗又把人都叫去了,这回做的是京八件。
温班长没去,“你去跟罗师傅说一声,我这两天心脏不好,就不陪着年轻人折腾了。”
这话他是找夏芍传的,临走还笑看了夏芍一眼,“好好干。”
而老罗知道了什么都没说,也没再叫一个人来顶温班长的位置。
夏芍觉得自己可能没自作多情,老罗这几天变着花样做东西,可能真是想教她。
一个是正儿八经拜过师,逢年过节都要上门送礼的师父,却压着人不让人出头;一个压根儿连个师徒名分都没有,却帮她破格转正,不动声色教她东西……
心里对老罗有多少谢意,回家看到陈寄北还在跟圆肚子木桶死磕,夏芍就有多心疼,从后面抱住了男人的腰。
然后第二天休班,她又睡到近十点,跟孙清出去买东西的时候还在打哈欠。
“你昨天晚上几点睡的?”孙清忍不住看她。
夏芍按按眼角困出来的水光,“下半夜吧,今天不上班,多看了会儿连环画。”
屁的连环画!她是演了几本连环画,还是禁止印刷售卖那种!
可没办法,只要一想到陈寄北受到了那么多不公,她就有点没法拒绝,然后……
夏芍不太想继续这个话题,“你刚跟我说,你那嫂子又下来了。”
“对呀。”孙清说,“我看她是挺诚心娶这个媳妇儿,又问我啥时候叫何云英去家里坐坐。这不还给了我钱,让我帮他们淘换点布票,再买两双新鞋。”
农村人一年不下来几趟,衣服鞋子都是能穿就行,可要娶媳妇儿就不一样了,总得穿体面点。
正好夏芍也想买棉鞋,两人就一起出来了,已经在百货商店逛了有一会儿。
“你看这双怎么样?”夏芍提起一双问孙清,“鞋底厚,隔凉,我摸着也挺暖和的。”
“我看看。”孙清刚要伸手去接,有人先她一步把鞋抢了过去。
下一秒,一张大团结直接被人拍在了柜台上,“这双我买了,结账!”!
第70章 棉乌拉
东西还在人手上呢,就这么来抢,也太不礼貌了。
孙清当时就竖了眉毛,“这是我们先看上的!”
“看上了不赶紧买,在这磨磨唧唧半天,是不是没钱啊?”
来人却连看都没看孙清,只拿眼尾挑着夏芍,说着还又拍了拍那张大团结,“结账。”
夏芍当时就笑了,拉住想上前把东西抢回来的孙清,“一双鞋二十多块的人也买条绒棉鞋?”
东北最常见的棉鞋是棉乌拉鞋,尤其是农村,穿的一水儿这个。
通常是布面,胶皮底,鞋里用的也不是棉花,保暖性比较一般,看着也很笨重。
而且这种鞋鞋底很薄,踩个石子可能就划漏了,灌的鞋里全是水。很多人就会上山采一种乌拉草,或者拿梳子把苞米窝也就是玉米外面的苞叶,梳细了垫在鞋底,上面再垫鞋垫。
这样哪怕鞋底划破了也不要紧,垫了乌拉草的鞋也会更加暖和。
当然有这么多缺点,棉乌拉肯定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便宜,只要三块多一双。
相比之下条绒棉鞋会好很多,鞋面是条绒的,用的也是正儿八经的棉花。
这种鞋暖和,穿着也不像棉乌拉那么笨重,但是贵,要五块八一双。
比条绒棉鞋更好的也不是没有,皮棉鞋,就放在柜台上最高最显眼的地方。
夏芍抬手指了指,“你对象条件那么好,就算买不起牛皮的,也该给你买双马皮的吧?”
“谁说他买不起?”李来娣看都没看一眼,“他说下回出门帮我带双好的,让我先买双条绒的凑合阵儿。马皮的才几块钱?撑死了十七八,也就你们拿着当个宝。”
这年代工资又不和营业额挂钩,那售货员显然没什么耐心,谁给钱,她就收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