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过饿的人,才会明白吃饱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待吃完了饭,诸位大臣感觉确实好像没那么焦急了。
撤走了碗筷餐碟,重新备上笔墨纸砚,朱元璋命人将临摹的天幕舆图,在大殿中展开来。
朱元璋将天幕透露的瓦剌军情,给大家回顾了一遍后,道:“据此情况,朕的意思是,此次出征兵分两路,一路前往大同阻击也先,另一路抵御宣府的瓦剌军。”
从舆图上看,瓦剌军分四路南下,主要是这两路军在土木堡汇合了,形成了夹击之势,明军才被人瓮中捉鳖,二十万大军惨败。
“不知陛下您有意前往哪一路?”
朱元璋笑了笑,指了指大同道:“朕当然是要去会会也先了,他都亲自来了,朕怎能避不见客?”
“可也先率领的,乃是此次瓦剌军最凶悍的主力军,十分凶险呐!陛下请三思!”
打败瓦剌很重要,可是皇帝的命更重要。
朱元璋硬气道:“老子想打的就是瓦剌的主力,不够硬不够强,打起来还不过瘾呢!”
听上去有些狂妄,可邝埜张辅等人知道,朱元璋不是瞎吹牛。
“若是兵分两路的话,陛下能带的兵马,恐不足二十万了。”邝埜担心的是另一个兵力的问题。
“这倒不是什么难事儿,”朱元璋道,“兵者,诡道也。兵马多有兵马多的打法,兵马少有少的打法。而且,朕看瓦剌此次带出来的兵也并未有多少,而且还分散成四路来袭,人数上咱们并不吃亏。”
而且人多有什么用呢,朱祁镇二十万大军对战也先三万,不一样输的稀里哗啦的。
张辅问:“陛下可是已经有成算了?”
朱元璋点头,绕着舆图缓步行走道:“朕想带三到五万精兵,以奇袭速度北上,到大同,迎击也先大军。张辅与朱勇,你们两率另一路,前往宣府一带,阻击另一路南下。你们,要替朕守好后方,莫让朕的屁股让人给摸了,哈哈……”
朱元璋的说法虽然粗俗,但大家都明白了。
张辅和朱勇感到有些惊喜,本以为天幕说,他们二人死于此次出征,再加上二人年纪大了,皇帝会让他们留在京师坐镇,不料皇帝愿意将领另一路兵马的事交给他们。
“臣遵旨!”两个老臣忙应下,免得皇帝待会儿又反悔。
朱元璋道:“此次考较后,已经筛选出了能用之人,待稍后你们与朕分分,按照各人所擅长之事与脾性不同,安排军职。”
“是,陛下。”
“陛下,那些充军的……”
其实大臣们有意想给那些考较未过的人求情,武将勋贵们大多经营了几十年,盘根错节的关系不少,许多还是姻亲同族表亲之类的关系,想到他们要去阵前吃苦受累,甚至可能会丢掉性命,也于心不忍。
朱元璋道:“充军的全随朕这一路出征,放在两位国公爷的队里,损了哪个都是麻烦,放在朕这儿,朕看谁敢来御前撒泼卖惨。”
说了充军就是充军,此次是恢复祖制的第一步,若是此次朱元璋退让了,那那些贪得无厌的勋贵们,还会得寸进尺,继续逼得他让步。所以朱元璋已决心死守底线,决不宽忍任何一人。
“是,陛下。”
皇帝已经一再表明态度,众臣也只能心中哀叹,那些子侄亲戚,是救不了了,让他们自求多福吧!
回到舆图上,朱元璋开始给重臣武将们讲自己的退敌思路,如何给也先迎头痛击后,又将其引入关内,然后关门打狗。
“陛下的意思,是不仅仅要打退瓦剌军?”
朱元璋点头:“朕还要将也先抓起来,让他们草原上乱上一阵子。”
也先被抓,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草原各部,因为失去了一位能服众的首领,定然会乱上一阵子,他们内部互相争权夺利,反而会顾不上大明这边了。
大明也正好趁此机会,修整北边军备,重新扎好自己的篱笆。
朱元璋一边讲解自己的计划,一边将各任务分派出去。此次他不会像朱祁镇那蠢玄孙一样,将各路文武大臣都带上,邝埜等人将坐镇京师,负责粮草转运等事宜。
见皇帝处处都思考周到,件件事情都能落实到人,大家的眼睛也越来越亮,在皇帝的启发下,竟然也越发有奇思妙想。
如此君臣相和互补之下,将计划也越发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