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皇帝命人改进了造纸术,又想出了这雕版印刷的办法,以后想要著述成书,读书人想要获得书,要容易太多了。
王莽畅想了一下,竟然不自觉地笑出了声,若是读书人遍天下,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形呢。
此次科举考试,肉眼可见地提升了所有人对读书的兴趣,许多人家在培养孩子的时候,都会考虑送孩子去读书试试,若是有读书天分的,那就是极好的事,若是没有,识得几个字,往后也用得上,至少不用花钱找读书人为自己念书写字了。
刘彻将选出来的学子,往各处安排了以后,也细细地观察了起来,这时第一批通过科举考试选出来的官,与以前的举荐和推送的路子完全不同,这些人在朝中没有根基,也没有家族中的人,或耳濡目染,或谆谆教导他们经验,许多事都要靠他们自己摸索。
刘彻会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帮扶,但不可能事事都盯着,所以他们本身的能力和心性,十分重要。
科举一事暂毕,刘彻的心思回到了国事上。
在施行了新税制以后,各地方的土地转让确实有了一些不同,当然也有人钻空子,若是田地都在一户名下,就要叠加算税收,那就将一些田隐匿起来。可是隐匿田地是重罪,若是被查出,不仅当事人会遭受十分严重的刑罚,帮着隐匿的人也会遭到连坐,特别是当官的,刘彻可有好些法子对付他们呢。
在调整官制的过程中,刘彻制定了好些新的法度,专门针对官场的乱象的。
这是天幕讲清朝那一期时,刘彻学到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整顿吏治的关键是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并且能够保证执行下来,贪官是杀不尽的,重点还是得明确红线。
这些新法度,刚出来时,许多人不以为意,觉得自己犯不上,等到新税制出来是,许多人才后知后觉,原来皇帝是为这个事在提前做铺垫呢!
还有一些人,会通过虚假买卖的方式,把田产挂在别人名下,这样能够逃避一些税收。
对于这样操作的,刘彻倒是没制定什么重刑,反而有点睁一只眼闭只眼的意思。
倒不是刘彻不在意这种,而是他了解人性,世上许多人之间的关系,遇上这巨大的利益,便无法稳固了,到时候真假田主的事,闹出来就有热闹看了。
待那种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血淋淋的例子多了,人们就知道,最好还是老老实实交税比较安稳,否则争抢田地家财,反而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
新税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压制住了土地兼并的事,而新的人丁税实施后,新增的人口也多了不少,这要养活的人也就多了。
这一日,刘彻又穿上了自己的便衣,带着人来到了长安郊外巡视。
身边人还以为,皇帝是想看看如今农民的生活如何,没想到皇帝直往田地里钻,看看那田地间的小麦,又查看水源之类的。
身后的人虽然不明所以,但依旧兢兢业业的跟着。
一直到皇帝和一个老农聊了一会儿,突然就开始脱下靴子,扎起身上的袍子,准备要下地去了。
身后的人惊呼:“陛——主家!让奴婢们来!”
刘彻才没理,他们的话刚落音,刘彻已经光着一只脚踩进了地里,很快另一只脚也踩了上去。
身后的侍从们感觉自己要晕过去了。
刘彻却走到了老农身边,从他手里接过了鞭子,另一手扶住了耕地的犁,十分生疏地学着老农的样子犁地。
眼看侍从们跟着要下来了,刘彻阻止道:“你们别下来,别踩坏了地!”
侍从们:……
老农倒也看出了刘彻是个富家子,只是不知他的真实身份,见他竟然对农活感兴趣,便让他试试,见刘彻手忙脚乱的,顿时笑出了声。
刘彻第一次感觉到如此失控的感受,前面的牛,手中的犁,好像都有自己的想法,根本拗不过。
最后还是老农看不下去了,手把手地给刘彻将要如何压住犁头,要如何驱赶前面的牛,让它以合适的速度往前走……
刘彻忙活了大半天,累出一身汗,总算是稳稳当当地犁了一条沟出来。
老农无情地吐槽道:“太慢了太慢了,若我像你这般干活,早就饿死了。”
刘彻也不在意,只是笑了笑,问:“种了一辈子地,累不累?我猜才干这么小会儿,就觉得浑身筋骨都有些酸了。”
老农拿过自己的犁和鞭子,回道:“这么干了一辈子,都习惯了,你一看就是家里有钱的公子,不用干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