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烨看得是频频皱眉,真是一堆瞎出主意的。加税?再加税, 农民要跑的更快了;修水利?一个黄河已经让人头疼,还没解决办法, 别的水利工程也起不来啊;改进工具倒是可以想想;南下打仗?国库本就空虚,国家可经不起那样耗, 仗打起来, 就像天幕说的那个魔盒, 打起来就关不上了……
至于兵部为何说打仗,还不是因为打仗了才有军功,才能捞好处?
玄烨赏了几个提的意见还算不错的,又把那个胡说八道说打仗的罚了俸银, 国家大事怎可信口开河。
玄烨的新政令,也令朝臣们大吃一惊, 竟然是开海禁。
这个海禁并不是开放商业海禁,而是开放渔民海禁,鼓励渔民出海打鱼,还命江浙和福建广东的官府,组建起了资质审查机构,经过了审查的渔民,才有下海打鱼的资格。而且官府还从中牵线,将不同的打鱼船组合到一起,组成一个更大的打鱼队出海,这样能够提高安全性,也能提高捕鱼产量。
与此同时,玄烨给工部的命令,除了研究新的耕作用具以外,还有就是研究造船工艺。
于是明朝的许多工匠书籍,又被翻了出来。
幸好借着修四库全书的名头,从全国各地都收了不少书上来,都还在府库里,虽然修书的事暂停了,但书还保存的好好地。
玄烨翻了基本相关书籍,微微轻叹,弘历确实是个败家子。
外人都以为,玄烨突然让工部造船,是为了给渔民们提供更好地渔船,以帮助渔民捕获更多的海产,缓解粮食问题。事实上,玄烨计划的更长远。
或许,大清的败亡是难以改变的事实,可玄烨觉得,总要做点什么,挽救一下,才算是对得起作为天下之主的责任。
除了以上手段,各地官府清对府库粮食数额,并慢慢收购粮食的任务,也铺开了。也有粮商闻风而动,想要跟着官府的脚步屯粮,甚至还放出谣言,想要制造恐慌,压低粮价。
玄烨对于一些过分的大臣,都是说杀就杀,更别提这种商户,直接办了几个典型以后,粮食市场就安生了许多。
除了国内回购粮食,拉高了粮价,给了种地的农民不小的信心,让农业人口有了小规模回流,玄烨还派人去海外寻求购买粮食的渠道。
沉沉深夜,玄烨将一份刚写完的计划书,放进了锦盒内,锁好,这份是最保底的计划。
若真出现了全国粮食短缺的情况,那么就要将全国粮食收归朝廷,统一分配了。
只要熬过这样一个艰难的时光,以后就会慢慢好起来的。玄烨心中盼望着。
捕鱼海禁开放几个月后,玄烨第二次开海禁,给了几个靠谱的商号出海经商的权利,还特许他们从工部订购了出海的大船。
工部造出来的船只,在出海捕鱼上,确实表现十分出色,渔民们能出海更远了,鱼获也越多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缓解粮食紧张的局面,起到了一定效果。
这次的对外贸易解禁,就是一个信号,许多人也慢慢地品悟到,皇帝有开海禁的意思了。
没多久,这个信号也越来越强烈了,因为玄烨又命划出了几个城市,作为与洋商贸易的重点城市。
这些城市,有些像以前的榷场,在这里与外商通商贸易就方便多了,束缚小多了,税收也没有那么重。
只是,出了这几个城市,还是限制颇多。
于是,全国各地的货物,都十分踊跃地运向了这几座城市,使得这几处都蓬勃兴盛了起来。
这几座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玄烨的想象,他心中叹息,天幕果然是对的,对外交流,就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这几座城市不过是对外商限制少一点,与外商贸易的税务低一点,就引得全国的商人们都趋之若鹜了。
有些聪明的,也看出了朝廷的风向,与对外交流的好处,联想到皇帝派出海去的留学儿童们,顿时都有些捶胸顿足。
皇帝并不是无的放矢的,一切都是他想好了的,所以事情才这样一步一步铺展开了。
那些留学儿童,将来回国了以后,还不知道会得到皇帝什么样的重用呢!
想到这样的机会,落到了那些贫家子,甚至贱籍子的手中,其中还有两三个,甚至出身花楼,许多人就捶胸顿足不已。
工部造出来的出海行商的船,很快就交付,商号们很快就扬帆出海了,这个契机,他们等太久了,可是以前朝廷禁出海。现在终于可以有机会,带着千奇百怪的东西出海,都雄心勃勃要大赚几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