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冷笑着哼了一声,道:“朕竟然不知,才几十年的功夫,军队中就荒废松弛到如此地步!既如此,便恢复太宗皇帝创立的祖制,勋贵袭爵,须得经过考核。通过了考核者,才能承袭爵位,考核不过着,依旧充军!”
朱元璋回想了一下,感觉老四朱棣这法子确实不错。
朱标去世后,他除了伤心,还万分担忧继承人的事。朱标在,他的文治武功、人品性格,能令一众功臣老将服气,可其他人并无如此品德实力。皇帝压不住,下面的人就会生出野心,就会危及到江山。
没想到,继任的老四把自己当初应用在军中的法子,也用在了武将勋贵们身上。
爵位可以承袭,但须得证明实力,军功也好,考核成绩也好,皆是证明。若是过不了关,就能光明正大的夺了爵,直接充军。权臣勋贵们,就像皇家一样,不可能世世代代都是良才,他们手中传承的权力,也总有失落的时候。
如此一来,确实能削弱敲打那些勋贵。这法子合情合理不说,最重要的是不落人话柄。军权总是掌握在最优秀的人手里,也能保江山稳固,一举多得。
至于勋贵们,当然会不满,会觉得自己功劳应当泽披后世子孙,但他们就没有那么强的底气了。
朱元璋细思了一番,这法子,是利大于弊的①。
皇帝的话一出,立马引发了如骤雨一般的讨论。
许多武将都面色灰败,那一看就是被酒色掏空了的身体,肯定是过不了考核的。如果考核不过,便要去充军,那是何等的折磨!此时,他们自然无法接受皇帝的决定,不顾后果地直接叫嚷了起来。
见武将们群情激奋,朱元璋又道:“此次出征,也得先考校各位将帅的实力,若是未能过关者,只有两个选择:一则,充做普通兵卒,一同北征,二则……”
朱元璋拉长了音调,也让武将们的心,悬得高高的,一百多双眼睛都死死地盯着他。
“二则,可自请辞官放爵,不再占着这位置,便不用被考校,也不用充军,只回家去做个富贵闲人了。”
许多武将勋贵眼前一黑,这两个选择,没一个是他们想要的!考校充军难,放弃爵位更难!因为爵位不仅是他们自身的利益,更是家族的利益!
“陛下!臣有启奏!”
“臣有启奏!”
“臣有启奏!”
……
话刚落音没一会儿,就有一二十个声音在各处响起,纷纷要发表意见,朱元璋不用多想就知道,大多是反对的。可他不爱听。
于是朱元璋挥了挥手,道:“考校之事,朕会与兵部、吏部商量个章程出来,诸位不必急在此时发表高论。”
大臣们更是有些慌乱了。
于谦忙问邝埜:“尚书大人,陛下此言,可能会影响军心呐!你我是否应当劝谏?”
邝埜依旧一副稳如泰山的模样,道:“确实是会影响军心,却并非动摇军心。”
“您的意思是?”于谦一脸不解地追问。
第25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25)
邝埜见四周有人探头探脑地想偷听,便压低了声音道:“考校和自请放爵,都会空出许多爵位来,此次出征,便是无名英雄出头之时!”
于谦眼睛一亮:“大人,您的意思是,我们得赞同陛下?”
邝埜摇头:“此时说赞同,有些早了,还得看考校的章程,以及执行之人的能耐。那些武将勋贵,都有几十年经营,家家有本功劳簿,可不那么容易撼动得了啊!”
于谦一想,觉得也是。虽然陛下看上去转变极大,与先前懒政怠政的作风,着实不同;可是以他的天资与能耐,怕也无法一下子就解决那些沉疴旧疾。
文官们在一旁隔岸观火,甚至大多赞同皇帝,因着他们自身就是在科考场上拼杀出来的,子孙不能继承官爵功名。换到武将鹅裙以污二二期无耳把以整理身上,道理便是相同的,既然文官不能将政绩功劳换成爵位权力,流传给子孙后代,武将后辈的功勋需要通过考较和拼杀,也是极为正常合理的事。
可武将们,大多觉得天塌了似的。
有人不敢直接去求皇帝,便找到爵位极高的几位求情:
“国公爷!请劝劝陛下吧!”
“国公爷,您家爵位也是世代功勋积累,才拿到的,难道就甘心要如此被收回了吗?”
“是啊,国公爷,咱们的爵位,可都是在沙场流血拼命才拿到的啊!”
……
朱勇和张辅两位爵位最高,也资历最老的武将,哪里不知道这些人的想法?就希望他们去出这个头呗。
可是相对于自家的爵位,二位国公更忧心的,是大明朝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