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笑了笑,道:“这天幕对我,倒是十分宽容,给予的赞美也极多,至于与始皇帝比肩之事,还是莫要提了,他的雄才伟略,他对我们千百年来各朝的影响,是任何人都难以企及的。”
“父皇果然谦逊,儿要跟您多多学习。”李治道。
受到这样的夸赞,李世民还依旧如此镇定和谦虚,确实让李治十分钦佩,若换做是他,早就高兴得找不到北了。
李世民看着李治那闪闪发光的眸子,心里也软软的。
嬴政听到自己是“千古一帝”,本在沉思的他猛地睁开了眼睛,自己竟然被后人如此称赞?至于另一个唐太宗,虽不知道是何人,可讲大唐时,天幕也曾盛赞过。看来,后人是理解他的志向的,不仅理解,甚至十分赞同。
这让嬴政有些感动,毕竟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实在是太多了,大臣中能理解他的都不算多。
【而玄烨晚年的昏庸,与李隆基晚年的昏庸,又不是一种类型,李隆基的昏庸是放纵,是纵情声色犬马、沉湎酒色,是一个帝王从一个勤奋的极端走向另一个堕落的极端。玄烨没有那么走极端,他的昏庸,更多的是一种因为身体精力不济以后的懒政怠政,是一种力不从心。可惜他又舍不得放权,舍不得将皇位直接传给年轻力壮的儿子们,从而导致那些受过帝国最顶级教育的阿哥们,精力和能力,浪费在了内斗上。】
第158章 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弘历(2)
听到天幕那似乎有些讽刺的语气, 玄烨再次怒气勃发:什么叫他舍不得放权?什么叫他舍不得将皇位交给年轻力壮的儿子们?谁家的皇帝,不是一直做到死的?这话说的,好像他十分贪恋权柄一样。
上一个被这么骂的, 还是赵构。
玄烨虽然觉得十分扎心, 却对天幕一点办法也没有。
赶过来伺候的大太监李玉, 见皇帝额头青筋都暴起了, 就知道他是气急了,忙端茶倒水,给皇帝顺气。
玄烨慢慢的回过神来,将心中的怒气压下去。
现在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形, 不能将底细暴露了。
“加强宫禁!这宫里的人, 一个都都不需要出去!”玄烨对李玉吩咐道。
李玉只觉得皇帝的威压十分强,比往常都要更强一些, 语气中带着一丝质疑都不需要有的威严,导致他本能地跪下道:“嗻!万岁爷!”
待略略回神后, 李玉问:“万岁爷,这天上的东西, 奴婢去查查来处?”
玄烨摆了摆手:“不用了,只用宫禁即可, 自眼下起, 宫门可进不可出。”
“嗻!”
其实, 只把宫里人都圈在宫里,不让出去,玄烨觉得不太够,应该把所有人的眼睛都捂上, 把所有人的耳朵都堵上才是。毕竟前几期,他已经见识过了, 天幕骂起皇帝来有多厉害,是一点面子都不给留的。
而且,除了唐朝,宋朝和明朝是连着开国太*祖一起骂的,这次天幕已经从自己头上开始骂了,不知道会不会从太*祖骂到弘历身上。
若真那样,皇家的威仪要如何保持?帝王的尊严又何在?
想到这些,玄烨心都是痛的。
刘彻听到那个“舍不得放权”,却陷入了沉思,天幕又提到了他也老年昏庸,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错事,会让天幕这样说?也是因为年老却“舍不得放权”吗?
听了好几期天幕,刘彻逐渐对天幕的说法,越来越信服,不由自主地,从开始的不信、怨责别人,变成了怀疑自己。
【人老以后,感觉到精力不济,做事越老越慢,思维也越来越迟钝,这是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毕竟,像明太宗朱棣那样,到了六十多岁,还能亲征漠北的狠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玄烨可能自觉年轻时已经立下了不少的功勋,威胁大清帝国的外患大多已经解决,边境还算安宁,所以晚年想松懈一些。可对于外患,可以是铁血手段,雷厉风行,一次打败了,就能坐享很久的功劳与安宁;对于内忧可不是这样,内政上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是解决不完的,是需要长期付出精力与心血的去解决的。】
李世民赞同道:“朝政问题上,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心思敏锐,又要手段果决,若是帝王懒怠了,朝臣又不尽心,必然是要乱起来的。”
李治立马赞同道:“父皇说的极是!”
李世民看着他,感觉他比哥哥们都安静,也更乖巧听话,可他知道,这小儿子真当了皇帝,也不是什么好糊弄的主儿。他当皇帝,李世民是满意的,只是想到他和武氏的事,又觉得是个头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