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办事效率极高,没几天后,殿试的榜单也出来了,鹿鸣宴的消息,也一并传开了。
此次,李世民不仅录用了杜甫、高适、白居易等人,陶冕也赫然在列。
许多人看了榜单以后,都哗然:“此次恩科,竟录了近百人!”
“怎么会如此?”
“我听说,圣人记起了奸相李林甫当年做主考官的那次科考,觉得有太多才子散佚民间,所以特地开恩科,还想出了糊名誊抄的办法防止作弊,这次录取近百人,定然也是因有才之人太多,圣人难以取舍,那边全都录了罢?!”
“哈哈哈……若真是如此,倒是读书士子们之幸,也是天下之幸了!”
“此次恩科的士子们真走运,杨国忠一案,牵连了不少人丢官贬谪,甚至举家覆灭,李林甫那边怕是也会牵扯进去不少人。如此一来,朝堂空了不少位置,急需用人填补,恩科取士这般多也不奇怪了。”
“这样确实合理许多。”
“往日只觉得,圣人不爱理朝政,朝堂由小人把持,如今杨国忠倒了,圣人亲理政务这么久,想必是要改过自新了?”
“再不改,咱们这大唐都不安稳了,安禄山已经起兵了!”
“不知道如今河北一带如何了。”
……
恩科最后放榜,在长安城中引起了一片关注与议论,如今上榜的人,将来可能就是朝中新贵啊!
这消息一下子将安禄山造反引起了波澜,冲淡了不少。
而李世民的御案上,正放着最新的军情。
“郭子仪与李光弼两位将军,已经带兵迎战安禄山叛军,潼关也有哥舒翰将军镇守。”
应付安禄山起兵一事,倒不难,天幕所说的情形,主要是因为李隆基屡屡犯浑,不仅斩杀大将,还发出了错误的军事指令,导致朝廷平叛军一败再败。
安禄山起兵的口号,喊得再得人心,出了河北,大多数人依旧觉得他是叛逆,是逆天而行的造反。
如今,李世民已经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又有郭子仪李光弼这两个叛军的克星出马,叛乱的平定,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晚上便是鹿鸣宴,李世民将一部分政务忙完,便去梳洗换衣裳。
“李豫和李倓来了吗?”李世民一边张开手臂,由内侍和宫女服侍着穿上帝王衮服,一边问高力士。
“回大家,两位王爷已经到了。”
“可带了我让他们写的东西?”
高力士忙回道:“两位王爷说是带了,只是怕大家眼下忙碌着,无暇顾及这等小事。”
李世民挥挥手:“你去拿过来,我现在就看。”
“是!大家!”
高力士让人去取了来,李世民便一边梳头一边看。
高力士在立在一旁候着,心中十分感叹,难怪都说太宗皇帝勤勉,他不仅日日早朝不辍,夜夜处理政务,甚至休息时,都要捧着一些东西看。和自己服侍了大半辈子的皇帝比起来,实在是勤勉太多了。
待梳完头,戴上了皇帝的金冠,挥退了服侍的人后,李世民让李豫和李倓兄弟来见自己。
李豫和李倓十分紧张,这就像是交了作业,老师要当面批改了啊!
李世民让他们彼此先看看对方的,互相评价一下,李豫给弟弟面子,重夸奖,轻错处,李倓给亲大哥抬轿,也是吹捧了一番。
李世民又气又好笑:“让你们兄弟二人互相进步,并不是让你们这般吹嘘的。”
李世民指出李豫做事时思虑过多,过于谨慎小心,写这事后的总结想法,也写了太多的细微之处:“能察觉到细枝末节,是一件好事,但不可过于在意这些地方。抓大放小,才是做事之道,可明白了?”
李豫再看自己写的,顿时觉得祖宗说的十分有道理:“是,孙儿明白了。”
对于李倓,李世民也说了他的不足:“你呢,就是过于想当然,许多没凭没据的事儿,你也敢说的那样干脆,回头又造成了冤假错案,岂不是与杨国忠李林甫之流,没甚差别?”
李倓深深低着头受教:“孙儿错了,孙儿一定改!”
“你要说到做到。”
待时间差不多了,李世民带着几个孙儿们一起出现在宴会上。
除了皇室中人,还有一些官员也受邀作陪,不过今日是鹿鸣宴,还是以新考上的进士们为主角。
只是,当进士们看到一身王爷衮服的李亨时,都惊奇得不行,跟着李亨身边最久的陶冕,更是惊得手中的酒杯都翻了。
李亨有些不好意思地上前拱手道歉:“前些日子,隐瞒身份与诸位往来,是因担心身份会让大家远离我。这一个月里,与诸位的诗会酒会、相伴游湖登山,都十分愉快,非常感谢这段时间大家的相陪与照拂,我在此敬诸位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