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这边,又是调兵,又是召见将领的, 闹得看过天幕的人人心惶惶,闹得不知道天幕的, 一头雾水。
很快,皇帝又发出了新的命令,命各节度使选了各地的精兵,送入长安,并且命封常清等大将,负责训练与统筹事宜,长安与洛阳一带的军事防御,皇帝亲手做出了调整。
许多人见此,便以为,皇帝只是要调整各地布防事宜,长安与洛阳毕竟是最重要的都城与伴都,当做重中之重来防守,没毛病。
只是各节度使都有些不爽,自己好不容易训练出来的兵,就这么轻易送往长安了?还是最好的精兵。
可是,不想送也得送,皇帝才眼睛都不眨地拿掉了杨国忠,李亨丢了太子之位后,还能当个忠王,是因为人家是亲父子,外人可没那么好的运气。
节度使们在抱怨连天中,将手底下训练好的几千兵卒送到了长安。
当然,也有人等着看皇帝笑话的,每个节度使送几千人,加起来就是几万人了,要养活那么多兵员,可不是容易的事,看皇帝怎么养。
这些事,李世民当然早就想好了,抄了杨国忠一个人的家,就可以养这支新组建起来的军队一段时间了。
兵员们陆续来到长安,几大将领也按照李世民的旨意,分别负责安顿和整合、训练等工作。
李世民本就是带兵打仗出身,对练兵很有心得,再加上看过了大宋在募兵制上的失败,以及大明在募兵制上的成功,对于整个大唐兵制的调整和设计,他有了更多更先进的想法。
此次调兵到长安和洛阳,还只是李世民进行军改的第一步,他先让封常清、高仙芝、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按照新的方法练兵抚兵,看看新的练兵法效果如何。
事情安排了下去,李世民依旧伏案忙碌,要建立一个能维系住的募兵制体制,就要有足够的钱财来运转,但如今朝廷的财政吃紧,除了因为贪污腐败横行,还因为天幕所说的土地兼并,导致许多土地集中在了一些人手里,那些地主只收租,还想方设法逃避税务,李世民要想办法,将这个问题解决。
高力士上前来禀报道:“大家,南阳郡王奉召前来,已在殿外等候。”
李世民抬起头来,道:“让他进来吧。”
不一会儿,李系就在高力士的引导下,进了大殿,来到李世民跟前,给他行礼。
这人,天幕只提到过一次,那就是张皇后想取李豫而代之的时候,就是想推他上位。
李系是李豫的二弟,是李倓的二哥,排行夹在两人中间,但似乎和两个兄弟并不亲近。
李系感受到李世民那打量的目光,颇有些紧张,但想到李豫和李倓都在皇帝手中得了活儿干,现在正跟着李泌彻查杨国忠一案,他也不想落后,于是努力挺了挺胸。
李世民略微点了点头,道:“封常清将军,正在长安城郊负责新建卫城军营一事,你去他那里帮忙吧!”
李系一愣,随后一喜:“是!圣人!”
看到李系那几乎要笑咧的嘴,李世民皱了皱眉,道:“你虽是郡王身份,但跟李豫和李倓一样,不许用身份压人,你过去是做事的,不是逞威风的。要跟在封将军等人身后好好学,有什么想法可以提,但是不可自作主张,你可明白?”
李系这才稍微回神一些:“回圣人,明白了。”
李世民挥挥手:“跟高力士取了手谕就去吧,记住朕的话,莫要成为兄弟中,第一个被退回来的人。”
听到这话,李系心中生气一股不服输的志气:李豫和李倓行的事,凭什么自己不行?
两个人刚离开一会儿,高力士便领着焦急万分的安禄山进了大殿来。
李世民见安禄山跑得满脸发红,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神色不变,只放下了笔,问道:“发生了何事?这般慌张。”
高力士忙道:“河北一带出现紧急军情!”
李世民挑了挑眉:“哦?节度使好好说说看。”
安禄山这才单膝跪地道:“回禀圣人,臣刚接到范阳传来的消息,北边又有靺鞨人南下,袭扰边境,已造成了数百人的伤亡,以及大量财物损失。”
李世民站起身,高力士忙从安禄山手中接过快马加鞭送来的军情,送到他手里。
一眼看完那短短的字条,李世民奇怪道:“北方势力南下,大多会在秋冬之时,如今还未入秋,为何就南下了?”
安禄山立马解释道:“大约是知晓了臣来了长安,想趁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