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于天宝年间的安禄山来说,就是这么个情况:自己手里有兵有钱还有人,顶头上司待自己还行,可有一个小人同事一直针对自己,天天在上司面前叽叽歪歪说自己坏话,还给自己小鞋穿,上司看上去又昏庸无能,占着位置不干活儿,自己这个节度使干得都比他那个皇帝干得好。既然不想受气,又有实力取上司而代之,何不试一试呢?安禄山作为外族,君君臣臣那套对他来说都是虚的。更何况,李隆基抢自己儿子的媳妇,不已经坏了纲常在前么?】
众帝王:嘶……听上去蛮有道理的样子,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可是现在说不上来。
第130章 两级反转李隆基(31)
不过这时候, 帝王们也慢慢品过味儿来了。
世人将安史之乱的原因,归咎于杨贵妃,说她媚上惑主, 归咎于李林甫杨国忠, 说二人惑乱朝纲, 归咎于安禄山, 说他是外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问题并非简单地出现在他们身上。就算没有杨贵妃,可能会有李贵妃;没有李林甫杨国忠, 可能会有别的奸佞小人趁机上位;就算安禄山不反, 也会有其他野心勃勃的节度使。
这场叛乱的发生,是一种必然, 只是不一定是安禄山发动,不一定叫这个名字而已。
这样的领悟, 让帝王们都浑身一寒。
再联想到,天幕讲大明时, 连带着将太*祖的政策也盘了一通;讲大宋时,把近两百年前的开国皇帝拎出来骂, 当时只觉得, 天幕确实挖的深。可如今一看, 反而更像是一种宿命感,是一种作为帝王都很难以抗拒的力量,在推动着一切的发展。
反过来,像于谦、岳飞这样的人, 他们才不是被局势所选出来的人,而是自己选择与那股力量对抗的存在。
李世民听到这里, 便知道了天幕的意思。
面对天宝年危机的他,仅仅除掉一个安禄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节度使与兵镇制度,才是大唐危险的原因之一。
藩镇制度的问题有多严重,从汉代的历史,从天幕大力批判明太*祖搞分封藩王,就可以看出来。
国家权力,必须集中在中央,若是流散到地方,必然会危及到中央的稳固,这才是致命的根本。
李世民心中正思索着这个问题,高力士上前,声音压得低低的,道:“大家,广平王兄弟二人来了。”
李世民抽回思绪,扭头就看到了两个身量颇高的年轻人,在不远处给自己行礼。
李豫和李倓听说皇帝召见,二人便匆匆赶来了,远远就看到两人的父亲跪在地上,颇为吃惊。
可是路上听到李亨会偏信张良娣和鱼朝恩、李辅国等人,还会冤杀李倓,二人又觉得他跪在那里挺正常。
皇帝本就不待见他这个太子,又听到天幕细数他干的那些糟心事,还只是让他跪在那里,都是皇帝今天收了脾气的。
见到两个来孙,两个象征着大唐未来希望的人,李世民的心情也好了许多,命高力士给二人端来桌椅赐座,还上了最好的茶水和点心。
二人忙一齐谢过。
李倓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对李世民行礼道:“圣人,太子可是犯了什么错?若无大错,能不能让他起来?”
李豫没拦住李倓,便跟李倓一起求情。
李世民一看,这李倓,果然像天幕说的那样,性格有点刚,哪怕李隆基对儿孙们不太热络,他也敢直接给人提想法。
不过,这玄孙虽然讨厌,但来孙看上去朝气蓬勃得很,李世民瞅着就觉得心里高兴舒坦,便道:“行吧,看在你们二人的份上,李亨你起来吧!”
“谢圣人恩典……”李亨微微颤抖着,连声音都有些打颤。
李豫和李倓也忙谢恩。
高力士见皇帝没生太子的气了,也是长长地松了口气,命人给李亨处理手上的伤口。
此时高力士的心情也有些复杂,他没想到,自己全心护着的太子,当了皇帝后也是那副德行;可是他毕竟是太子啊!
安顿好李亨,高力士有个大胆的想法,想让皇帝把太子放回东宫去,反正东宫也能看到这天幕,又不用碍着皇帝的眼,免得待会儿父子两又起冲突。
但眼下似乎不是什么好时机。
高力士回到李世民身边,正琢磨着什么时机如何开口最好,却看到那桌子上,摊着皇帝刚刚写的字,看清那字迹后,高力士如遭雷击:那不是皇帝的字迹!
作为皇帝的贴身内侍,跟着李隆基四十多年,高力士可太熟悉李隆基的笔迹了,哪怕随着年龄的不同,李隆基的字迹发生了一些变化,可眼前这字,跟皇帝以前的字完全不同!